2025年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号角,于黄浦江畔绽放出全球汽车产业最璀璨的科技之光。这座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四十年腾飞记忆的舞台,如今以36万平方米的恢弘展区汇聚近千家全球企业,超百款首发车型如星辰般点亮产业未来,见证着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下人类出行文明的又一次跃迁。

本届车展,亿欧汽车研究院(中国科技出行产业智库与创新服务平台)联合亿欧智库共同走进展馆,进行为期多天的现场报道和内容解读。

《2025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展后洞察报告》重点关注技术进步、新车发布、创新营销、行业合作以及未来趋势等多个方面,通过报告模块化解读为读者提供全面分析视角,在深度还原车展现场的同时,进一步洞察和梳理车展背后企业间的博弈和生态向上合作共生。


一、亮点车型与企业洞察

2025上海车展吸引了1000余家中外企业参展,首发车型超过150款,涵盖越野车、轿跑车、MPV和SUV等多款车型,概念车数量则有所减少。

车型方面越野车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插电混动和增程技术提升续航能力,同时保留硬派设计元素。轿跑车则更注重能效与智能交互,本土化定制和生成式AI助手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电动MPV成为品牌的旗舰担当,融合商务与家庭场景需求,强调座舱娱乐生态,增程式动力有效解决续航焦虑,后轮转向技术则提升了车辆的灵活性。大型豪华SUV领域,智能化配置正逐步下放至主流市场,插电混动和增程技术的普及兼顾了性能与环保,而轿跑SUV等跨界设计则吸引了更多年轻用户。


概念车则呈现出鲜明的三大趋势:首先,本土化设计成为亮点;其次,量产导向愈发明确,多数概念车如ID.ERA、奥迪E5 Sportback等已规划量产,技术配置聚焦实用性;最后,科技融合加速推进,柔性屏、变色车身、AI智能驾驶等创新技术密集落地,推动汽车从传统交通工具向“智能空间”转型。


营销热点方面,2025年上海车展营销策略聚焦高管IP化营销与技术创新沉浸体验,并通过国际化布局深化全球影响力。

高管IP化营销与流量裂变:魏建军亲制咖啡、何小鹏利用人形机器人互动、余承东联合明星直播带货、李斌以“钓鱼佬”形象强化亲民化、小米通过创意引流等举措,实现了品牌互动破圈、技术实力展示、流量高效转化。

技术沉浸与全球化布局:比亚迪、极氪等品牌通过概念车与智能硬件打造未来感展台,宁德时代等供应链企业首次与车企同台,突显科技企业硬实力。零跑B10等车型凭借L2级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吸引国际车企高管及经销商洽谈合作,中国制造从“技术输出”转向“生态输出”。


企业端方面,2025年上海车展呈现出新势力、自主品牌与合资车企三大阵营的差异化竞争格局,此外,科技企业及供应商进一步走向台前。

造车新势力以智能化与全球化双轮驱动,首次将机器人技术作为核心展示亮点。

自主品牌通过全价格带覆盖与技术平权策略抢占市场,大尺寸SUV车型密集发布。

合资车企则采取燃油车性能强化与电动化突围并行的策略,并通过本土化合作降低成本。

科技企业及供应商以智能驾驶算法、域控制器、AI座舱等为核心,重构传统“主机厂 - Tier1”合作模式,逐步形成“技术定义产品”的话语权体系。


二、汽车产业热点洞察

智能辅助驾驶方面,智驾技术正迈向更高级别,提升智能化水平并确保安全是重中之重。

智驾大模型领域,Momenta等企业结合强化学习技术优化AI大模型,推动驾驶能力超越人类。

在智驾域控领域,高性能与高性价比成主导,联想车计算助力打造L2++域控制器。

操作系统方面,东软睿驰与华为乾崑智驾致力于开发支持更高智能驾驶等级的高效操作系统。

智驾芯片上,爱芯元智、黑芝麻智能等企业聚焦安全与智能化,加速打造适配国内外市场的芯片。


智能座舱方面,AI技术深度渗透座舱底层芯片、系统级能力及终端应用,推动智能座舱向“智能体”进化。
AI技术深度融入座舱芯片,经设计优化提升座舱AI算力,支持大模型本地部署。AI正在逐渐成为智能座舱的系统级必备能力,其上车加速了座舱功能的智能化集成。AI赋能自然语言与多模态交互,逐步构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闭环。


底盘域与动力域方面,底盘域与动力域正在借助AI技术逐步与智驾系统实现跨域协同,不仅能够实现更加更精准的控制,而且能够实现汽车运动能力的提升。

智能网联化加速发展,“车 - 路 - 云”协同逐步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侧设施、车辆与云端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控制。车路云一体化系统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多端信息共享,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尤其是在复杂路况下,能够显著提升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


研发周期方面,车企研发体系持续优化,通过模块化开发明确分工与责任,减少冗余,提升效率。同时,车企与高校、科技公司及供应商在研发环节的合作不断深化,推动汽车智能化创新发展。此外,车企生产流程也在不断升级,通过引入更多智能化工具,实现智慧生产,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汽车整体开发周期正在持续缩短,部分新势力车企已将开发时间压缩至18个月以内


车企的竞争焦点已从技术参数比拼拓展至用户价值的深度运营。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精准需求洞察、全生命周期管理、场景化体验优化,车企不仅提升了转化效率,还构建了长期用户粘性。

亿欧汽车研究院认为,随着AI大模型、大数据技术与AIEV汽车生态的逐步融合,用户价值深耕越来越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壁垒。


商用车主机厂方面,广汽领程发布新款概念车GAC PICKUP 01,同时推出商用车专属动力电池Deepsky微晶电芯,具备快充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较高等优势。

上汽大通实行“一口价”以降低购车门槛,大拿仅需8.88万元,新途只需8.68万元。同时,上汽大通与华为进行合作,主要聚焦于智能网联以及云服务等领域,并将搭载于星际皮卡车型上,使商用车同样迈入智能时代。

远程汽车首次亮相上海车展,其为吉利商用车旗下品牌。推出星瀚H醇氢电动牵引车,具有风阻系数低,动力强,综合能耗低等优势。同时推出醇氢超级VAN,搭载高效增程器与集成电驱,在纯电动架构基础上以甲醇为能量源。值得注意的是,两款新车同样具备宽温域适用性。


商用车供应链方面,博世推出超级重卡和超级轻卡智能解决方案,分别针对长途重载运输和短途物流场景,提升相关商用车辆的开发效率。

采埃孚推出两款新产品, AxTrax 2 集成式电驱桥系统和 TraXon 2 Hybrid 混动变速箱。 AxTrax 2 集成式电驱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增加了电池可用空间和设计灵活性。 TraXon 2 Hybrid 混动变速箱使混动汽车实现较为明显的燃油节省。

法士特发布商用车800V系统解决方案,对比600V系统,其充电速度提升30%、电力传输损耗降低40%,整车降重30%;伊顿展示了最新的发动机缸内制动系统、创新气门技术以及可变气门驱动技术。


Robotaxi:小马智行发布第七代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量产车型分别为:北汽新能源极狐阿尔法 T5、丰田铂智 4X以及广汽埃安霸王龙。值得注意的是,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的车载计算单元成本以及激光雷达成本大幅下降。广汽埃安联合滴滴自动驾驶,推出具备全球化适应能力的前装量产L4高度自动驾驶车,中央算力高达2000TOPS,并搭配33个传感器,10个激光雷达。

Robotruck:卡尔动力发布KargoBot Space产品,该产品取消了驾驶舱以减少成本与重量,进而使得载货空间提升25%,有效载重提升10%。除此之外,卡尔动力联合中集车辆、中通快递、福佑卡车等企业形成生态合作关系。


汽车出海方面,上汽集团发布“Glocal”战略,同时打造本地化体系生态与全球汽车品牌MG。针对本地化体系生态,海外智能座舱实行一国一策略,海外智驾则分别结合不同地区的法规,针对性地推进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落地。与此同时,进一步打造全球汽车品牌MG,进行适应性地全球市场拓展。

奇瑞汽车步入出海3.0阶段。1.0时代以产品出海为主,初步建立海外销售渠道;2.0时代通过海外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建立研发与服务体系;如今的3.0时代,奇瑞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依托全球九大研发中心、四大工艺生产基地及八大本地化研发中心,打造符合全球标准的产品矩阵。


具身智能方面,各主机厂深度布局具身智能及eVTOL,形成百家争鸣之势。


三、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趋势一:固态电池即将完成量产,量产标志着电动车正式进入“油电平价”时代,商用车领域的续航焦虑将大幅缓解。

蔚来ET9与乐道L90基于900V高压架构,充电峰值功率600kW,5分钟补能255km,电驱效率提升至95%以上。商用车领域同步受益,宁德时代6C超快充电池已适配干线物流场景。同时高压平台将推动电驱系统轻量化,碳化硅器件与扁线电机成为降本增效关键。

小鹏世界基座模型:720亿参数云端大模型赋能端到端智驾,城区无图方案下探至20万元级车型。华为乾崑ADS 3.0的端到端架构实现“类人决策”,复杂路口通过率提升40%,毫秒级响应“鬼探头”场景。未来AI大模型将持续为智驾的安全性进行赋能。


趋势二:随着汽车的电子消费属性增强,消费者购车需求和偏好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各消费圈层内部认同感强,具有显著的营销裂变效应。

车企营销观念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营销重心从“线索为王”转向“圈层为王”,深度圈层运营成为车企的共同选择。

由于用户圈层的形成,导致其对于供应商的认知度会进一步提升,而汽车产业的供应商在走向“前台”的同时,也将逐步开始布局汽车后市场的业务。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科技企业与传统供应商的竞合成为汽车后市场显著特征之一。华为、大疆等科技巨头通过车展已开始切入汽车后市场。


趋势三:汽车行业竞争已超越市场份额争夺,成为一场以创新为核心的突围赛。

企业亟需构建差异化技术优势与独特核心竞争力。AI技术的引入不仅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在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多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在AI的技术将赋能汽车产业围绕交互引擎、L3智能、AI框架、算力等多个维度,构建全新的汽车产业生态。


当前,中国已稳固占据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位置。市场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显示出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相关行业标准以及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汽车产业将迎来市场秩序规范。

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将经历“淘汰-整合-创新-出海”四阶段变革,最终形成以技术驱动、生态协同、全球布局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企业需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以技术自主化、合作多元化、市场差异化为核心,主动适应行业集中度提升和竞争规则变化。

四、结语

2025上海车展虽已落幕,但这场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核心的全球汽车产业盛会,仍在持续释放技术变革的澎湃动能。本届车展通过36万平方米的创纪录展览规模,首次构建了覆盖智能驾驶、车规级芯片、全域800V高压平台及固态电池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图谱,更以10万平方米的科技与供应链展区为载体,推动全球顶尖供应商与整车企业深度协同,展现出中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整合的系统性优势。

车展闭幕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产业跃迁的起点。展会上涌现的国产碳化硅芯片量产方案、无图化城市NOA全域通行系统、多模态座舱交互技术等创新成果,正加速向产业化落地转化。我们观察到,行业突破已从单一技术攻坚转向“三链融合”——创新链上,激光雷达与4D毫米波雷达的异构融合方案突破感知瓶颈;供应链中,钠离子电池与半固态电池并行发展重塑能源格局;合作链层面,跨行业大模型训练框架与车路云一体化标准共建开启新阶段。这些趋势将持续推动汽车产业向“全场景智能+零碳化”纵深发展。

作为行业观察者,亿欧汽车研究院将持续追踪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跃升、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迭代、AI技术在汽车各域的渗透等关键技术演进,深度解构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引领”向“范式创新”的转型逻辑。我们坚信,2025上海车展搭建的全球协作网络,正孕育着下一代移动出行的革命性突破。期待与业界同仁共探技术边界,以持续研究赋能产业升级,共同绘制世界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关于报告更多内容,详见《2025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展后洞察报告》,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报告作者李浩诚,邮箱:lihaocheng@iyiou.com。报告链接:https://www.iyiou.com/research/20250430151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