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25日,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全国书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在北师大启功书院开班授课。
本期培训班以楷书研习为主题,内容涵盖魏晋楷书、魏碑和唐楷。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杨广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启功书院院长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书法系主任虞晓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李洪智,浙江大学研究员、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于钟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基础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查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启功书院副院长于乐为培训班授课。
▲ 邓宝剑老师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启功书院院长、(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兼基础书法教育分会会长邓宝剑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向各位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期培训班的课程特色。启功书院周晓阳主持了开班仪式。
▲ 杨广馨老师授课
杨广馨老师为学员讲授了“魏碑的起源与临习”。杨老师讲解了魏碑的起源、分类及发展,这一过程既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文化融合,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演进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碑刻、墓志、造像题记代表作品的介绍,杨老师总结了魏碑的用笔特征。结合作品图版和书写示范,详细讲解了魏碑临习需要掌握的各种技法。强调临摹是创作的基础,可从简单的集字训练入手逐步提高创作能力。
▲ 邓宝剑老师授课
邓宝剑老师讲授的课程是“体兼众妙: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品鉴”。邓老师首先从智永的身世、智永《真草千字文》的主要版本、《千字文》文章的由来、智永《真草千字文》是临还是写等多个方面作了背景介绍。然后深入探讨了日本小川氏所藏《真草千字文》墨迹的真伪属性。最后重点讲解了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的艺术价值,包括墨迹不同于碑版的鲜活面目及其在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 查律老师授课
查律老师讲授的课程是“欧体楷书的书史意义及学习要点”,内容包括欧阳询书作简介,欧体楷书与南北朝楷书的关联性及对后世的影响,欧体行书楷化的表现及意义,欧体楷书的笔画特征、书写要点和结构特点等六个部分。查老师指出,欧体行书楷化的意义在于突破纯粹楷书的单调与刻板,增加字内节奏与韵律。欧体楷书笔画质实活泼,结构灵活自由,要学好欧体楷书必须同时在魏碑和行书上用功。
▲ 于钟华老师授课
于钟华老师为学员们讲授了“颜真卿楷书临习指要”。于老师通过颜真卿与王羲之在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方面的比较,总结了颜真卿用笔的特点和创新,一是改方笔为圆笔,二是有别于王羲之的“一搨直下”,开启了“篆籀”笔法。于老师指出,颜真卿将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从之前的重有转变为重无,即着眼于笔画间的空白,由空白的大小来体现周边笔画的存在,这一创新提升了书法的艺术性。
李洪智、虞晓勇两位老师讲授的课程内容着眼于不同书风、书体之间如何实现融会贯通。
▲ 李洪智老师授课
李洪智老师讲授的课程是“楷书风格的融汇研究”。他指出,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专属于个人的风格,而形成这一风格的几乎唯一的途径就是融汇不同的、历史上已经被认可的典范书家的书写风格。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大量临帖,拓展视野;二是打开思路,解放思想;三是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四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 虞晓勇老师授课
虞晓勇老师讲授的课程是“隶、楷之间”。他指出,隶书与楷书是今文字系统的正体字,隶书更是古今字体演变的关键,研究隶书可以洞悉古今字体演变的规律,在中国书法史上,隶书的成熟标志着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也是我们研习隶、楷的意义所在。结合历代最具代表性的隶书作品,虞老师为学员梳理了隶书的风格演变史,并讲解了隶书对形成早期魏碑风格的影响。
▲ 于乐老师授课
于乐老师授课的题目是“楷书结构规律”。于老师指出,关系和变化就是书法结体的美,一个字中往往有多种关系和变化,要在感性的基础上注重理性思维、理性认识,分析出一个字结体中的变化,有效应用于临摹学习和实践创作。结合碑帖实例,于老师详细讲解了楷书结体64法,指导学员具体了解了平稳端庄、重心一致、左右对称、相互穿插、轻重变化、高低错落等楷书结体规律。
本期培训班的课程内容植根晋唐,博观约取,融会贯通。五天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密,学员们在课上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课下利用主题分享和练习环节互相交流心得,切磋书艺。
授课专家深入浅出的教学,帮助学员建立了正确的书法学习观念,学员在理论、实践和教学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启功书院院长邓宝剑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是以启功先生名字命名的书画创作和理论研究机构。旨在传承启功先生的学术精神,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