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条堪称“荒诞”的新闻,在国内各大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
韩国速冻饺子品牌必品阁(Bibigo)在美国注册的“饺子外观专利”居然获批了……
这款被美国专利局盖章认证为“韩国特色”的饺子,长着14-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皱、底部平坦的半圆形面皮。
等等,这不就是中国人包了几百年,全国各地到处可见的元宝饺子吗?
消息一出,国内网友集体破防:
“又来了!韩国人怎么连饺子褶子都要抢?”
往大了说,这场争议背后,是韩国企业长达几十年的“文化擦边球策略”再一次奏效。
网友吐槽
从泡菜到端午节,从明制汉服到饺子,韩国人一直在用“专利+资本+文化叙事”的组合拳,把东亚文明体系中模糊的文化边界,转化为自己的商业护城河。
而这一次,他们瞄准的不仅是市场,更是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话语权。
饺子专利背后的“文化暗战”
必品阁的母公司CJ集团,堪称韩国食品界的“三星帝国”,因为它与三星确实“同宗同源”。
1953年由李秉喆创立的“第一制糖”,正是CJ集团的前身,最初是三星旗下食品业务子公司。
1993年从三星集团拆分出来之后,CJ集团迎来了高速发展,旗下不仅有多乐之日、CGV影院,还掌控着韩国最大的娱乐公司Mnet Media。
这家公司的野心,从来不止于卖饺子,而是要将“韩国饮食文化”打包成全球IP。
数据显示,2020年必品阁饺子全球销售额突破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3亿元),其中海外市场贡献了超过6700亿韩元,在中国市场同样表现不俗。
在美国Costco超市速冻区,必品阁硬生生把日本品牌味之素的“Ling”挤下销量冠军宝座。
他们的打法,充满算计:
用韩剧《请回答1988》里的“妈妈牌煎饺”场景营造情感共鸣;
用K-pop明星的吃播视频强化“韩式美食”认知;
再用所谓的“外形专利”构筑竞争壁垒。
一套组合拳下来,“Mandu”(韩语饺子)在欧美消费者心中成了“创新亚洲美食”的代名词。
相比之下,中国饺子却在海外市场陷入尴尬。
三全、思念等品牌的速冻饺子,长期困守华人超市,售价仅为必品阁的1/3。
更讽刺的是,必品阁在中国市场推出的“韩式泡菜王饺子”,原料里用的却是四川泡菜。
这种“用中国原料做韩国概念”的操作,像极了当年韩国将源自中国泡菜改写成“Kimchi辛奇”的套路。
文化挪用的“工业流水线”,专利只是个开始
必品阁的“外形专利”争议绝非个案,而是韩国企业系统性操作的缩影。
早在2016年,CJ集团就为香蕉牛奶的曲线瓶身申请全球专利,声称这是“韩国原创设计”。
尽管这种瓶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冷饮市场。
更荒诞的是,韩国某企业甚至还试图为“用筷子吃炸鸡”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策略的本质,是将公共领域的文化元素进行“工业级改造”:
第一步考古(挖掘中韩文化重叠部分);
第二步重构(加入韩式符号并申请专利);
第三步输出(通过娱乐产业绑定文化认知)。
例如Mandu这个词,原本与汉语“馒头”同源,韩国却通过影视作品,将其塑造成“区别于中国饺子的韩式美食”。
这种叙事,甚至影响了学术领域。
韩国学界有论文声称,“Mandu是高丽王朝从元朝改良而来”,刻意淡化其与中国饺子的渊源。
这种文化切割的杀伤力,在商业层面已显现威力。
截至2025年,必品阁在美国饺子类速冻食品的市场份额达到27%,而中国品牌合计不足5%。
更危险的是,当“韩式饺子”通过专利固化认知后,未来中餐馆若想证明“这是中国传统美食”,可能要先在法庭上推翻专利有效性。
而这,恰恰是CJ集团在泡菜标准战中用过的招数。
被偷走的,不是饺子
这场争端折射出的,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主权的争夺战。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韩国政府每年投入超过3000亿韩元(约16亿元人民币)用于“挖掘和包装传统文化元素”,其中食品类占比高达35%。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用现代商业体系重构文化符号,把东亚文明的共有遗产转化为“韩国独创”。
这种操作的破坏性,远超普通商业竞争。
当必品阁的专利饺子出现在Netflix美食纪录片里,当BTS成员在综艺中强调“Mandu是韩国灵魂食物”,年轻一代消费者逐渐形成的认知偏差,可能在未来几十年扭曲文化溯源。
正如韩国学者徐京德所说:
“当文化符号被资本重新编码,历史真相就会在商业叙事中湮灭。”
中国为此付出的隐性成本,难以估量。
以端午节为例,韩国抢先申遗“江陵端午祭”后,中国企业使用龙舟、粽子元素进行海外营销时,屡遭“文化挪用”指控。
而今韩国饺子“外形专利”获批,未来中国饮食文化出海,可能面临更多法律陷阱。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2024年中国速冻食品出口增速骤降至3.2%,而韩国同类产品出口增长达18.7%。
反击还是妥协?
面对这场不对称战争,单纯愤怒毫无意义。
法律层面,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孔令玺律师指出,必品阁专利存在“缺乏新颖性”等致命漏洞,东汉庖厨俑、敦煌壁画都是推翻其专利的历史证据。
但更深层的突围,需要文化战略升级。
韩国能用《寄生虫》输出韩餐文化,中国为何不能用《舌尖上的中国》重塑饺子叙事?
当必品阁在TikTok发起#ManduChallenge话题时,中国品牌是否也该让李子柒们展示“奶奶教的包饺子手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认证体系。
就像意大利对“帕尔马火腿”、法国对“香槟”的地理标志保护那样,让“中国饺子”成为不可撼动的文化地标。
回看这场争端,最荒诞的莫过于:
当我们还在争论“该不该为传统文化申请专利”时,别人已经用我们的文化基因赚得盆满钵满。
必品阁王饺子在中国卖到28.9元/袋,是普通水饺价格的3倍,2024年其在华销售额增长41%。
这背后,有多少溢价来自“韩式文化”的包装?
文化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在博物馆里,而在超市货架、流媒体平台和专利局的档案室里。
当韩国企业拿着毫米级3D建模图申请专利时,我们是否也该停止空谈“五千年文明”,转而用现代商业规则守护文化基因?
毕竟,文明不能跪着挣钱,而要用硬核实力让抄袭者无处下手。
这场饺子战争,本质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文化觉醒,它提醒我们:
在全球化餐桌上,谁掌握了分餐刀,谁就能定义什么是“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