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精准需求的牙颌面畸形序列治疗
25岁的小蒋从小一路顺遂,唯独下巴都跑“偏”了,表现为严重的偏颌,也就是下巴朝右偏斜明显,还有轻微的地包天,从正面看脸部中线不对称,这让他非常没有自信。谢志坚教授团队接诊后综合评估为骨性Ⅲ类错颌畸形,需要通过截骨导板、定位导板,重新排列颌骨位置,使他的颌骨关系协调,改善地包天恢复到正常覆合覆盖。
谢志坚教授说:“牙颌面畸形是人体在颅颌面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或由两者联合作用所致。尤其是骨性畸形并不少见,很多家庭在青少年时期开始重视并进行手术治疗。”
颌面部缺损畸形团队负责人谢志坚教授
为了矫正不同类型的牙颌面畸形,正颌外科手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也就是通过精确地调整面部骨骼的位置,使颌骨与颅面其他骨骼间的关系重新达到和谐与平衡。术后,患者不仅能够获得更加美观的面部轮廓,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咬合关系将得到显著改善,口颌系统的功能也将得到恢复与提升。
谢志坚团队的牙颌面畸形的多学科诊疗起步于2009年,牙颌面畸形多学科联合门诊正式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该领域较早建设的特色MDT,联合正颌、正畸、关节、修复、整形美容等优势资源,通过专科协同实现美学、功能重建的高质效、标准化的序列治疗。
颌面部缺损畸形团队按照患者个性化情况,细分为畸形整复与后天畸形专科、肿瘤与颌面缺损专科、牙槽骨保存专科、创伤与关节专科。
“看似是小的病种切口,实际上能聚拢大量的患者需求。”谢志坚说,临床创新团队的建设能提升学科影响力与水平,在浙江省内建立患者认可的团队,才能进一步吸引区域周边大量患者前来就诊,助力实现“看病不出省”。
青少年下颌后缩成焦点
下颌后缩,俗称“小下巴”,是导致面部比例失调的常见病因。这类青少年在门诊并不少见,但多数家长更关注牙齿矫正,对颌骨发育问题缺乏认知。
“下颌后缩的发病率不低,且病因复杂,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国极少有团队专注于这一领域,我们希望通过‘小而强’的创新模式,成为全国领军的该病规范化治疗标杆。”下颌后缩畸形团队负责人施洁珺说。
下颌后缩畸形团队负责人施洁珺主任
施洁珺介绍,下颌后缩的成因复杂,既有遗传因素,也受后天环境影响,比如儿童期长期吮指、咬下唇、口呼吸等不良习惯,可能抑制下颌骨发育,此外,创伤、炎症(如颞下颌关节病)或先天性疾病(如第一、二腮弓综合征)也会直接破坏颌骨生长平衡造成下颌后缩、偏斜。这种畸形大大影响了外貌,更可能引发功能性障碍,如因咬合关系异常而导致咀嚼效率下降,发音不清,甚至因气道狭窄出现睡眠呼吸暂停。
团队临床负责人吴梦婕举了一个近期刚完成下颌后缩两个周期治疗的临床案例,小姑娘三年前还是11岁,当时刚换完牙整口牙严重拥挤不齐,下颌严重后缩。分析原因是从小口呼吸习惯造成的。当地医院评估情况比较复杂,建议来杭州治疗,接诊后根据这个孩子的情况,结合青春期生长发育潜力、口呼吸不良习惯等因素制定了适合这个孩子的双期治疗矫治方案,也就是分别解决口呼吸的不良习惯并纠正上颌牙弓狭窄,牙列拥挤,咬合紊乱的问题,还解决了下颌后缩的面部不协调。
近日,浙江省正式发文公布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入选名单,启动建设省级“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含培育创新团队)92个,浙大口腔医院两大团队入选首批省级“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分别是医院常务副院长谢志坚教授的颌面部缺损畸形团队与口腔正畸学科主任施洁珺领衔的下颌后缩畸形团队,目前两大团队的专病门诊已全部开放。在两个“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中,数字化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通过“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模式,利用数字化诊断和导板、虚拟手术模拟,术前即可精准规划骨骼移动路径,控制术中误差,助力此类牙颌面畸形或下颌后缩的患者实现满意的修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