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书房里,泛黄的宣纸与古籍堆中,沉淀着他半生的文学与学术造诣。

自《女神》以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震撼文坛,到甲骨文研究著作中对殷商历史的抽丝剥茧,这位才华横溢的学者,用诗歌点燃时代激情,以考古与历史研究叩问文明脉络,在文学与学术的双轨上纵横驰骋。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仅仅八个月后,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突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发现,一切的根源竟是一封信件……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封信件里面的内容又是什么?

郭沫若的抉择与乱世漂泊

在传统家庭的熏陶下,郭沫若度过了启蒙岁月。当他开始接触新式学堂的教育时,家中长辈早已为他的人生铺好了另一条道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训,迎娶张琼华

婚礼当日,郭家大宅张灯结彩,郭沫若身着崭新的红袍,在众人的簇拥下,完成了拜天地、饮交杯酒等传统仪式。喧闹声渐渐平息,他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缓缓步入洞房



他迫不及待地揭开新娘子的盖头,心立刻凉了半截。婚后仅相守5天,郭沫若便离家求学

1916年,郭沫若踏上了赴日留学的旅程。在东京一家医院里,他邂逅了出身名门的佐藤富子。这位来自日本上流社会的姑娘,其家族在当地颇具声望。

然而当时中日两国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加之郭沫若仅是个清贫的中国留学生,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遭到佐藤家族的强烈反对。

佐藤富子的父母态度坚决,多次阻挠女儿与郭沫若的来往。但这位日本姑娘心意已决,她选择与家人决裂,搬出豪华的宅邸,与郭沫若在简陋的出租屋里开始了同居生活。

这个决定不仅意味着她要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更代表着与整个家族和社会关系的彻底割裂。郭沫若还给佐藤富子起了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名字:安娜



安娜与郭沫若的婚后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满。这位出身名门的日本女子,在婚后为丈夫生下了四子一女,从锦衣玉食的大小姐变成了操持家务的主妇。她常常独自在厨房里忙碌,双手浸在冷水中清洗碗筷,耳边是孩子们此起彼伏地吵闹声。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年幼的孩子拽着她的衣角问道。

“爸爸工作很忙,”她擦干手上的水渍,蹲下身整理孩子的衣领,“等忙完这阵子就回来了。”

1923年,郭沫若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他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带着日本妻子安娜和年幼的孩子们,踏上了回国的轮船。然而郭沫若没有去当医生,而是选择投身文学事业。

他与郁达夫、成仿吾等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共同创立了创造社,在法租界的一间简陋办公室里开始了他们的文化事业。



初创时期的创造社经营维艰,微薄的稿费难以维持家中的生活开支。迫于生计压力,郭沫若不得不将妻儿送回日本暂住,自己则继续在上海坚持文学创作和出版工作。

这种分离状态持续了近三年之久,直到1926年初,情况才出现转机。当时广东中山大学向郭沫若发出聘书,邀请他担任文科学长一职。这份稳定的教职不仅改善了经济状况,也使离散多时的家人得以在广州重聚。

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政治局势急剧变化。1927年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作为文人的郭沫若被列入通缉名单。此时的他不得不再次举家逃亡,带着妻儿搭乘货轮东渡日本。

于氏姐妹与郭沫若的纠葛往事

1934年,于立忱被《大公报》派往东京担任驻日记者。她租住的公寓恰巧与郭沫若的住所仅一街之隔。某个周末的午后,于立忱带着采访本敲开了郭沫若的家门。“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郭沫若打开门,看到是于立忱,脸上露出笑意:“于小姐,快请进。”郭沫若拿起资料翻阅,一边说道:“辛苦于小姐了,每次都麻烦你跑一趟。”



两人渐渐熟络起来,此后每逢周末,于立忱总会找各种理由登门拜访。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个异国他乡的同龄人凑在一起感到格外地温暖,就这样谈起了恋爱。

随着交往深入,于立忱发现郭沫若已经不仅有了家庭还有好几个孩子,这使于立忱无法接受,1937年初,于立忱决定回国。临行前,她再次来到郭沫若家:“我要回国了,郭先生。”

郭沫若露出不舍的表情:“这么突然?是有什么急事吗?”

于立忱强忍着泪水,挤出一丝微笑:“只是想回去了,在这里待得够久了。”

回到国内后,被病痛和感情双重折磨的于立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37年7月,郭沫若站在东京寓所的窗前,手中的报纸上印着“日军全面侵华”的黑色标题。看着妻子郭安娜和五个孩子,他的心里充满了不舍与内疚:“你们留在日本更安全。”



于是郭沫若独自踏上归国的邮轮,在抗日救亡的集会现场,他遇见了于立群。这个眉眼间与于立忱有几分相似的姑娘,正挥舞着传单,清亮的嗓音号召民众团结抗日。郭沫若望着她年轻坚毅的面庞,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在东京街巷里,为理想奔走的身影。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郭沫若伏案疾书,将满腔悲愤与爱国之情化作笔尖流淌的文字。那些日子里,《屈原》中屈原的呐喊、《虎符》里如姬的大义、《棠棣之花》中姐弟的慷慨,在他笔下一一呈现。

当这些剧作要被改编成话剧时,在国泰剧院拥挤的后台,郭沫若一眼就看到了于立群,当得知眼前的女子竟是于立忱的妹妹后,爱屋及乌之情油然而生,随即便对于立群展开了热烈地追求

郭沫若去世后,妻子自杀身亡

1939年,这对恋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于立群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灵感的源泉。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于立群被称为“抗战夫人”,她的存在成为了郭沫若心中最坚强的后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个子女相继降临,于立群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与劳累。她的身体几度透支,但每当她看到郭沫若在学术与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她的心中便充满了欢喜与成就感

1946年,郭安娜带着孩子们辗转寻至郭沫若住所。然而,她未曾料到,等待她的,却是郭沫若的回避与冷漠。

安娜紧紧抱住孩子,掩面而泣,她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大声哭泣着,一步步离开了那个让她心碎的地方。此后多年,郭安娜独自抚养孩子长大。

新中国成立后,安娜的心境发生了改变。她选择了留在这片土地,将对中国深沉的爱融入了她的血脉。她加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国公民



在文革那个动荡的年代,于立群和郭沫若的两个儿子先后离世。“我们的孩子都没了,都没了……”于立群整日喃喃自语。她常常独自坐在儿子们的房间里,抚摸着他们留下的衣物和书本,一坐就是一整天。

1978年郭沫若的病情日益加重,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于立群守在床边,泪水不停地滑落,“沫若,你不能走,我已经失去了孩子,不能再失去你。”

郭沫若艰难地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说:“立群,这辈子......对不起......”话未说完,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此时的于立群感觉自己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料理完后事,于立群开始整理丈夫的遗物。泛黄的信笺、未完成的诗稿,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往昔的回忆。在一个尘封的木箱底层,她发现了一叠信札,纸张已经发脆,字迹却依旧清晰。



当她展开信纸,一行行文字刺痛了她的心——上面记载着郭沫若与姐姐于立忱那段隐秘的感情纠葛,以及姐姐最终选择自缢的悲惨结局。

于立群呆坐在满地狼藉的房间里,丧子之痛、丧偶之悲,再加上这个残酷的真相,让她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勇气,仅仅八个月后,于立群自杀身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