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文章里面,我们讲过,,。我们讨论了普通话推广、人口迁徙、政策变迁、流行文化的起伏,几乎把粤语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拆解了一遍。
但说到底,很多人心中最想问的,其实是这一句——粤语,会不会真的就这样没落下去?我们是不是最后一代还能讲粤语的人?
▲点击收看视频
它关乎的,不只是语言本身的兴衰,更是一种文化能否延续,一种身份是否还被认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全球现在大约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正在面临消亡的风险。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永远从地球上消失。而这些语言的消亡,从来不看它有多悠久、多优美、多有文化价值,关键只有两个字:使用。如果没有人说了,它就真的没了。
▲图源网络
粤语当然不至于立刻“绝迹”,但确实已经处在一个往下滑的斜坡上。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小朋友讲普通话多过粤语,有些甚至家里也是说普通话;而在海外,移民的新一代讲粤语的比例也在下降。
这种趋势让人有点难过。因为你会发现,从小我们用粤语唱歌、讲故事、跟家人沟通,那些最亲密、最真实的场景,全部都和这门语言有关。但如果将来,有人听得懂,却说不出口,甚至完全听不懂了,那粤语,还剩下什么?
▲图源网络
不过我想说,语言的命运,不只有“兴旺”或“灭亡”两个选项。有些语言,确实从主流沟通中退场了,但却在文化、家庭、社区的层面继续活着,甚至活得更有质量。粤语,未必不可以这样走下去。
从近年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其实粤语的“再生”力量,已经悄悄在累积了。
首先是民间的热情。现在广州、香港、澳门,甚至一些海外城市,都陆续办起了粤语讲古比赛、粤语童谣班、粤语朗诵节。一些中小学还专门开设了粤语兴趣小组,有的还开发了校本教材。我们也看到不少短视频创作者、漫画家、rapper开始用粤语创作,语言变得生猛又年轻,完全不像外界说的“后继无人”。
▲图源网络
我的自己友团队,亦早在2010年开始,就持续为粤语文化创作了很多图书和文创,取得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成绩。
▲《童行永庆坊》发布会
在香港,这种文化觉醒更强烈。无论是栋笃笑、港产片,还是年轻一代的音乐团体,粤语被重新包装得更有态度、更有认同感,它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表达身份的方式。
与此同时,内地的政府部门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粤语传承的问题和重要性,开始从制度与资源层面给予回应。
早在2012年,广州市政协就提出了《关于加强粤语文化传承的建议》,希望将粤语教育、广播、剧目纳入文化扶持的范围。近年来,广州越秀、荔湾等老城区的一些中小学也在试点开设粤语校本课程,通过童谣、讲古、社区探访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接触和使用粤语。
▲图源网络
2024年,我所住的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就发布了《“粤讲越精彩”广府文化传承2025年实施方案》,提出以粤语为抓手,多方协同推进广府文化传承,增强学生文化自豪感,为广府文化在中小学、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类文件说明,粤语不再只是课堂之外的兴趣活动,它正逐步被纳入本地教育体系的战略布局。
而作为广东广播电视台连续举办多年的“超粤未来——粤港澳青少年广府话大赛”,我自己也有幸连续多年担任评委。每次站在评审席上,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走上舞台,用粤语讲故事、讲历史、讲生活,我都深深感受到:粤语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一种能表达、能骄傲、能带着走的语言。
▲“超粤未来”广府话大赛现场
当然,有些人还是担心:粤语如果进课堂,会不会跟普通话推广起冲突?但事实上,语言从来就不一定是此消彼长的对抗赛。普通话是全国通用工具,粤语是地方文化根基,两者并不矛盾,反而可以互相补充。
我们完全可以在语文、音乐、地方文化课程中适度引入粤语内容,像小时候学唱《落雨大》那样,在生活场景中自然习得粤语,而不是把它局限在“讲古表演”那种舞台上。让孩子在“讲”之前,先听得见、看得见、接触得到。
▲图源网络
除了政策与教育,科技也正在悄悄改变粤语的传播方式。
AI语音识别、语料标注、机器翻译、语音合成、语音助手……这些新技术让粤语变得可以更标准、更系统地被学习、被保存、被创作。比如现在的粤语语音输入越来越精准,短视频自动配字幕、生成语音也开始支持粤语。
其实除了政策和科技的推动,流行文化也是粤语传播的一股强大力量。
我们常常看到,在广东广西以外的很多地方,不少年轻人明明生活中用不着粤语,却因为喜欢粤语歌、港片、港剧,主动去听、去学、去模仿。其实背后是一种文化吸引力在起作用。这和很多人因为喜欢韩剧、日本动漫而去学韩语、日语是一样的——未必有实际用途,但就是因为喜欢,所以愿意花时间去接触、去表达。
▲年轻歌手洪嘉豪、陈蕾、张天赋,图源网络
这种由兴趣驱动的语言传播,往往比任何课堂和教材都更自然、更有效。
粤语,也完全可以是一门“潮语言”。它不靠考试,不靠推行,而是靠创作、靠共鸣、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能创作出更多打动人心的粤语作品,粤语就不会沉下去,反而更有可能在年轻人之中重新冒起。
▲《破地狱》剧照,图源网络
粤语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文化性语言。它未必永远在广播里、课堂上“响亮登场”,但它始终在家庭饭桌上、老友聚会里、深夜K房中、讲心事讲八卦的时候,悄悄地、自然地活着。
▲图源网络
那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其实,每个人都能做一点点。
你愿不愿意在家多和小朋友讲粤语?你愿不愿意跟朋友用粤语聊天、讲笑话、唱流行歌?你愿不愿意在自己写的文章、拍的片、录的音里,加一句粤语对白?你愿不愿意同别人讲:“我识讲粤语,我觉得好骄傲。”这,其实已经是保育。
我记得一位做粤语儿童教育的朋友曾经跟我讲:“唔好话保育粤语咁伟大咁夸张啦,其实你愿意讲多两句,就已经是贡献啦。”因为语言不只是沟通的工具,它是我们记住自己是谁的一种方式。
那么你怎么看待粤语的未来呢?你身边还有多少人在坚持用粤语沟通、表达、创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故事。
羊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