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对省港粤语的差异特别感兴趣——我们以前也拍过影片,专门讲过彼此口音和词汇上的不同。但除了说出来的粤语口语,广州和香港两地写出来的中文书面语,又有哪些不同?

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繁体和简体的分别,但如果你读过香港的文章、报纸、社评,就会发现,两地写中文的方式,远不止字形上的差异。

▲点击收看视频

最直接的不同,是粤语在香港书面语中的大量移用。比如“手尾”表示后续工作,“楼面”是餐厅前台负责人,“走数”则指赖账逃账。这些词在广州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放进书面文章,在内地就显得不够规范。

词汇结构上也有差异,如“怪责”对应“责怪”,“承继”对“继承”,“经已”即“已经”。这些词语的语序往往与普通话相反,反映出粤语特有的构词逻辑。


▲港媒报道

连量词的用法也不同。普通话中,“间”多用于“房间”“教室”这类空间名词,而在香港书面语中,“一间公司”“三间球会”“一间诊所”都很常见。“间”几乎成了通用量词,这其实正是粤语口语书面化的体现。

句式上,粤语句式结构也常被直接带入书面语中,例如:


“劳震宇的新节目劲过上一辑。”
“现在楼价高过天啦。”
“天气热过焗桑拿。”


这些“形容词 + 过 + 名词”的句型,在内地较少见于正式写作,但在香港却十分常见。

▲港媒报道

除了粤语,香港书面语另一个重要影响来源是文言文。与内地长期推行白话、浅白风格不同,香港的书面语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成分,尤其是语气词和句法结构。

比如在否定结构上,内地习惯用“没有”或“不”,而香港则更常见“未有”或“并无”——例如“有关部门未有回应”或“事件并无进一步发展”。这样的表达更正式,也更具古典气息。

敬语用法上,香港书面语也倾向保留传统称谓,如,。这方面我们过去也做过两条影片分享过。


▲TVB剧集

表达被动时,内地多用“被”,如“被辞退”、“被批评”;而香港则倾向使用“遭”或“获”,如“遭公司解雇”、“获安排出席典礼”。这种用法源自古汉语,语气较为含蓄,也显得更有分寸。

这种半文半白的风格,使得香港的书面语在表达上层次更丰富,尤其在法律、新闻、公文等场合中格外常见。


▲港媒报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英文。香港长期实行双语政策,英语在教育、法律、商业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逐渐渗透到中文书写之中。

在不少报章、杂志、广告和社交平台中,中英夹杂的写法已屡见不鲜,例如:“她在公司做marketing多年,熟悉整个campaign流程。”

这些英文词通常不会翻译,而是直接保留英文原型,形成一种独特的“中英夹杂”风格。这类写法常见于轻松文体、广告、公关文案中。


▲港媒报道

那么,为什么香港和广州的书面语会走上不同的道路?

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也影响了香港,当时两地的书写风格差异并不大。但自六十年代中期起,香港因社会变动和教育制度调整,与内地的语言发展渐行渐远。粤语的主导地位、英语的深度介入,加上缺乏统一标准,使得香港书面语逐渐本地化。

而内地则在同一时期积极推广普通话、简体字和标准化的书面语系统,两地就此分道扬镳。


▲60年代的香港,图源网络

不过,这种距离正在缩小。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香港与内地的语言正在重新接轨。像“搞手”“质素”“项目进度”这类词汇逐渐“北上”,而内地的网络语言也影响着香港的新一代。

将来,两地的书面语会不会融合?还是继续保留各自特色?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语言的差异背后,从来不只是用词或语法那么简单,它更是文化、社会、甚至身份认同的体现。

你平时觉得哪一边的书面语更顺眼?有没有遇过看不太懂对方写法的时候?欢迎留言分享你见过最有趣的写法!

羊记精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