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拳脚相向"的新阶段。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一系列对华关税制裁接踵而来,科技封锁更是一轮紧似一轮,连平日里不怎么关心国际形势的老百姓都能感觉到那股扑面而来的火药味。

就在这种紧张气氛中,我偶然翻到了一段,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2023年的演讲。

这位曾给美国国防部当过顾问的学者,言辞犀利地对中国抛出了几个警告,其中最扎心的一句话是:"美国绝不会放任中国崛起!"

这话听着刺耳,但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回看,米尔斯的三个警告似乎已经成为现实,美国真能遏制住中国的发展步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特朗普2.0:嘴上说的都是真的

特朗普自今年1月重回白宫那天,气场上来就不一般。他在就职演说中把自己的上台吹成"黄金时代"的开始,把拜登执政期间贬为"衰落时代",还狠批整个官僚系统,摆明了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果然,屁股还没坐热,关税大棒就挥过来了。特朗普政府先是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对所有进口钢铝征收25%关税,连对盟友的钢铝免税政策都给撤了,三月初又来了个狠的,叫"美国第一"投资政策备忘录。

这玩意儿里边多次点名中国,满篇都是中国经济威胁论,本质上就是一份加强对华脱钩断链的宣言。这不就是明摆着不让中国好过吗?



更绝的是,特朗普还组了个专门对付中国的"梦之队"。这帮人就负责减少美中经济互动,推动多方面强制脱钩。其中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专门被委以"领导关税和贸易议程"的重任,摆明了就是冲着咱们来的。

这一系列动作,实际上印证了米尔斯的第一个警告:别低估美国的残暴。他在演讲中举例说,越战期间美军向越南投下的炸弹总量超过800万吨,比整个二战盟军使用的还多。

虽然对中国用的不是炸弹,但经济制裁、科技封锁的残酷程度,一点不亚于战场上的硝烟。

特朗普这次回归,跟他第一任期比起来,明显更有准备、更有章法。当年是边打边谈,现在是集中发力,出手就狠。米尔斯说得没错,美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时,从不手软。



科技封锁:卡脖子还是激发潜能?

关税战只是开胃菜,美国真正的杀手锏是科技封锁。米尔斯的第二个警告是:美国不会让中国崛起。这话听着扎心,却在高科技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在上个月,美国商务部宣布,英伟达的H20芯片、AMD的MI308芯片等AI芯片出口到中国需要许可证。《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这暴露了美国在科技和贸易领域的"遏华双重野心"。

说白了就是:美国看到中国在AI这条赛道上冲得太快,急眼了,干脆断了供应链,生怕中国在人工智能这个未来制高点上占了先机。



不过,奇怪的是,美国这种打压反而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动力。华为就是最好的例子。被制裁得那么惨,居然在2023年憋出了麒麟9000S芯片,今年又推出了性能更强的麒麟9100。据内部人士透露,这款新芯片性能可媲美骁龙8Gen 2。虽然跟最顶尖的还有距离,但能自己搞出来已经很了不起了!

手机芯片是这样,电脑芯片也不例外。今年3月,华为海思推出了首款自研PC处理器麒麟X90,已通过中国信息安全评测中心的认证。这个时机点非常微妙,因为微软Windows对华为的供货许可正好要到期,据说没有获得延期。

华为早有准备。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去年9月就公开表态:"Windows PC停止供货了,以后就用我们的鸿蒙PC了。"这种"先下手为强"的气魄,看得人热血沸腾。

谁能想到,几年前那个被美国全面制裁的华为,现在能搞出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要知道,全球能做操作系统的公司屈指可数,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华为的故事告诉我们,卡脖子有时候反而能逼出一条新路来。

米尔斯说"美国不会让中国崛起"不假,但他忽略了一点: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在逆境中突围的勇气和智慧。被封锁了,咱们就自己干;被制裁了,咱们就另辟蹊径。

美国想遏制中国创新,反而加速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步伐。这叫"偷鸡不成蚀把米"!



全球围堵:美国霸权的最后挣扎

除了科技封锁,美国还在全球范围内阻织对中国的围堵,这体现了米尔斯的第三个警告:别低估美国维持霸权的决心。

特朗普政府正加大对盟友施压的力度,逼着他们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会对中美关系、中欧关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这不就是搞小圈子、搞阵营对抗吗?冷战思维在美国政界真是根深蒂固。

实际上,这套围堵中国的体系并不是特朗普临时起意的。从2017年到2024年,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已经全方位完成系统化构建,导致中美关系持续下滑,陷入建交以来的历史低谷。特朗普不过是在前任政府的基础上变本加厉而已。



问题是,当今世界已经不是冷战时期那个泾渭分明的世界了。全球化深入发展这么多年,各国经济都已深度交融,就像一张大网,你扯这头,那头也会跟着动。想单方面把中国从全球产业链中剔除出去,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且美国的盟友也不傻。尽管特朗普政府倾向于对华"全面脱钩",但美国政商精英内部和盟友之间的利益矛盾太多,根本不足以支撑持续的对华竞争。

你想啊,像欧洲、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哪个不是一头连着美国要安全保障,一头连着中国要市场和供应链?逼他们二选一,那不是要了老命吗?真要是那样,第一个不干的就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跨国公司。

商人的嗅觉比政客灵敏多了,谁会为了意识形态之争放弃真金白银的利益?

美国这种做法,看着挺霸气,实则像是螳臂当车。它看到中国越来越强,就想用老掉牙的拉帮结派手段来遏制,但时代变了,世界早已不是一个国家说了算的时代了。硬要搞零和博弈,最后遭罪的可能是所有人,包括美国自己。



中国反击:以团结对抗分裂,以创新突破封锁

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中国摆出了怎样的姿态?

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筑牢自身根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提出了"到2025年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

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再多的外部压力都比不上自身内功不足。过去我们搞科技创新,太多依赖"市场换技术",结果呢?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现在不一样了,被卡脖子卡出了经验,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次,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广交朋友,特别是用好了金砖国家这个平台,简直玩出了新高度。

今年1月6日,印尼正式成为金砖国家成员,这个东南亚最大经济体,2023年GDP达1.37万亿美元。这可不是小角色啊,它是东盟的领头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核心成员。

除了印尼,今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古巴、玻利维亚、乌干达等多国成为金砖伙伴国;1月17日,尼日利亚也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加上前年加入的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阿联酋等国,金砖大家庭不断扩大。

这意味着什么?美国想搞"小院高墙",中国则以"大路通行"来破解!随着印尼成为正式成员,马来西亚、泰国成为伙伴国,金砖与东盟关系更加紧密,将为金砖与东盟和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合作注入新动力。

这些国家加入金砖,不是被谁强迫的,而是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共同利益。美国那套"你必须选边站"的霸凌逻辑,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行不通。光靠"唯我独尊",已经无法赢得全世界的支持了。



第三,中国坚定走自己的路,但也不盲目乐观。虽然国产替代加速,晶圆代工扩产,但中国半导体设备商依然绷紧发展这根弦。

这就是我们的态度: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未来走向:中美博弈谁会赢?

面对米尔斯的三大警告,中美这场较量会怎么演变?

我看多半是"斗而不破"的状态会长期持续。 为啥?因为完全撕破脸对谁都没好处!

美国现在其实挺尴尬的。

它一边想方设法遏制中国发展,一边又离不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和制造业基地。

特朗普天天叫嚣贸易战,可美国老百姓的日用品多少是中国造的?美国企业有多少利润来自中国市场?断了这条线,美国消费者和企业都得跟着遭罪。

中国也是如此。尽管美国的各种制裁让人不爽,但中美经济早已深度交融。我们也需要美国的市场、技术和教育资源。完全断绝来往,大家都得吃亏。

但有一点能肯定,这轮博弈中,美国低估了中国的韧性和创造力。华为的故事就是最好例证——被美国全面制裁后非但没倒下,反而在芯片、操作系统上取得突破,重新杀回高端手机市场,展现出惊人生命力。

而且华为也不是个例。这些年,从北斗导航到C919大飞机,从高铁到5G,一个个"卡脖子"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越是封锁,反而越激发了中国的创新潜能。



同时,美国孤立中国的企图也在适得其反。

金砖扩员就是明证——全球"南方"国家不愿被美国绑架,纷纷寻求多元化合作。美国的老套路在今天的多极世界里越来越行不通了。

咱们也别嫌美国烦,某种程度上,美国这种过度打压反而倒逼中国加速高质量发展。没有外部压力,我们可能还沉浸在"好日子"里不思进取呢!

说到底,中美较量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短期内看,美国确实占优势,毕竟它掌握着全球金融、科技和军事主导权。但长期看,谁能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谁就能赢得未来。

所以,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别看美国嘴上叫得欢,但真正的赢家未必是他们。

只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团结更多国际伙伴,未来的主动权终将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美国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中国当成了当年的苏联。他们忘了,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数不胜数。现在这点挑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过是一道需要跨越的沟壑罢了。

参考资料:

  1. 复旦大学:《2025年美国总统就职典礼:特朗普"黄金时代"的信号》(2025年1月)
  2. 观察者网:《特朗普对华2.0版:美中新冷战时代到来?》(2024年12月)
  3. 中国日报:《"特朗普2.0"时代的美国对华竞争,跳不出"斗而不破"这个圈》(2025年3月)
  4. 光明网:《金砖扩容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力》(2025年1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