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日本入境旅游市场今年一季度异常火爆!最新数据显示,短短三个月内就有1054万境外游客涌入日本,这个数字不仅刷新了纪录,也显示了其旅游业的强大吸引力。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庞大的邻国和旅游大国,同期的入境旅游市场表现如何,其数据和恢复态势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
人来得差不多,钱却差一大截?
游客在国外旅行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这些感受特别重要,它们往往直接关系到下一次出门,大家会选择去哪里。
我们先直接看数据,2025年头三个月去日本的外国游客达到了1054万人,创了新纪录,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么快就突破千万人大关势头确实挺足。
而同一时间段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是921.5万人,虽然总数比日本少一点,但和去年同期比,增长超过了四成,这说明中国旅游业的恢复势头也很强劲。
光看来了多少人两国好像差距不大,但是一看游客们在两国花了多少钱,这事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这三个月里外国游客在中国一共花了942亿美元,跟去年同期一比猛增了差不多78%,说这是“消费井喷”一点都不过分。
再看日本外国游客的总消费额是2.27万亿日元,换算过来也是一大笔钱,可28.4%的同比增长率,跟中国比起来就显得温和多了。
当然,我们得承认日本很会做旅游,他们懂得怎么把自己的文化特色,不管是北海道的雪景这种自然风光,还是动漫这样的流行文化,都变成能吸引人掏钱的项目,成功地打出了自己的国家牌。
在日本很多游客会被那些用心设计的体验打动,比如有人专门挑樱花盛开的时候去,整个人置身于粉色的花瓣雨和传统的庆祝活动中,感觉很不一样。
还有些游客会跟着自己喜欢的动漫作品,去现实里找那些熟悉的场景,“打卡”留念,这对粉丝来说意义非凡。
或者是在奈良公园,亲手喂喂那些不怕人的小鹿,这种能跟当地特色近距离接触的活动,也是日本旅游吸引人的地方。
更别提那些让游客觉得方便的小细节了,街头随处可见的免税店,支持多种支付方式,退税流程又快又明白,还有到处都能看到的多语种路标和交通指示。
这些细致的服务都是为了让游客满意方便他们花钱,也让他们更容易产生“下次还来”的想法。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一些欧美游客选择日本,可能也跟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日本比较积极的报道有点关系。
那么来中国的外国游客,感受到的是另一种吸引力,这是一种古老文明和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挺有冲击力的。
古老又时髦,中国旅游想让你看到更多
一说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厚度是绕不开的,故宫的宏大叙事,长城的连绵不绝,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标志,也确实值得一看,但这些只是了解中国的一个起点。
现在来中国的游客想法和以前不太一样了,单纯跑个景点拍张照片,那种“我来过”式的打卡,好像越来越满足不了大家的好奇心。
大家开始追求更实在的体验,比如在北京的胡同里随意走走,感受那份市井闲情,又或者骑上单车沿着中轴线感受时光穿梭,这都是旅游方式正在变化的证明。
为了接住这波变化特别是吸引思路活络的年轻人和更多元文化背景的朋友,中国也在努力“上新”。
环球影城在北京开门迎客,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玛特也建了自己的乐园,这些都是为了提供除了古迹之外的现代娱乐选择。
服务层面也能看到一些用心的细节,比如有些机场为过境转机的国际旅客,设计了免费的短时观光项目。
时间虽然不长,但能让匆匆过客瞥见城市一角,这种考虑挺实在,也让人觉得舒服。
当然,旅游能看能体验的内容本身,也在变得五花八门,有人想去工厂看看中国制造有多厉害,有人想试试最新的自动驾驶汽车,也有人专门跟着电影场景去打卡。
再加上这几年热度不断攀升的乡村旅游、亲近自然的生态游,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旅游菜单,选项是越来越丰富了,总能找到一款对你胃口的。
简单来说中国现在想要呈现给世界的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形象,既有沉甸甸的历史底蕴,也充满着当下气息和看得见的未来动力。
不过眼下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虽然来中国的外国游客肉眼可见地增多了这当然是好事,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家的目的地还是相对集中,主要还是去北京、上海这几个国际化大都市,或者顺道去香港、澳门。
如何吸引更多国家的游客,让他们不再只停留于这几个“大热门”,而是愿意深入中国更广阔的腹地,去体验东西南北各不相同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但中国没有停留在讨论层面,而是拿出了实打实的行动,最直接、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力度越来越大的免签政策。
一次次扩大范围,一次次简化手续,这份开放的诚意和决心清晰可见。
中国旅游放大招,这次要带你看遍东西南北!
免签政策中不仅把日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这些国家新加了进来,还把一次能待的时间拉长到了30天,这一下子进中国的门槛可就低多了。
听说落地签、电子签这些更方便的法子也在加紧研究,目的就是让大家想来就能来少点麻烦。
实际上,这些政策调整好不好用,市场买不买账,直接关系到游客这一趟玩得开心不开心,能不能真正体验到点东西。
反过来游客的真实感受和他们回去后的说法,也明明白白地指出了哪些地方我们还需要加把劲。
往长远看,中国和日本的旅游市场其实互补性很强,与其总想着竞争,不如多想想怎么互相借力,一起把市场做大。比如,中国可以学学日本怎么把文化元素和旅游活动结合得那么自然有趣,还有他们那种在服务细节上下的功夫。
而日本也可以借鉴中国这边,看看我们怎么开发出五花八门的旅游线路,怎么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快速反应,推出新玩法。
想象一下未来的大使们或许能踏上一条精心设计的“中日文化之旅”跨境线路,沿着现代丝绸之路或茶文化传播的路径,体验两国交织的历史与风情。
当然,两国旅游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互相在对方国家设立旅游推广办公室,联手办一些旅游推荐会,或者一起打造冠名的旅游产品。
如果能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数据库,游客规划行程时查信息就能方便很多。
更进一步,还可以多点文化交流活动,比如互办文化周、艺术展,或者开些让游客能动手的书法课、茶道体验班,这不仅能让旅游更有内涵,也能实实在在地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好感。
最后别忘了每一个亲自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他们的亲身经历对于消除外界可能存在的一些刻板印象或者不准确的信息,作用是实实在在的,像五一这样的假期,正是展示中国魅力,吸引更多人来的好机会。
信息来源:《2025年一季度 入境外国游客达921.5万人次》,信网,2025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