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实习生刘宇博 北京报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可知碗里剩下的白米饭,其背后还藏着“环保账单”?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或损失。其中,食物损失主要产生于生产、储运等环节,全球每年从生产到零售环节的粮食损失可达13.9%,每降低1%损失率,相当于增产2700万吨粮食,可满足7000万人一年需求。

近日,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等单位举办的“甲烷减排的味蕾密码: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主题讨论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灵恩在讨论会上介绍,我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其中生产和收获环节占到损失和浪费的27%,储存、运输占33%,消费占31%。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16.7%、18.1%,其中稻谷浪费量居首,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烷,使稻谷成为甲烷减排关键对象。

除了生产端有明显的粮食损失,在消费端也存在大量的粮食浪费。“越往后端,浪费的后果越严重。同样是一粒米,在最后餐桌上扔掉和在收获之后扔掉的成本是不一样的。”王灵恩表示。

王灵恩进一步表示,一粒米背后的资源环境成本通常难被呈现出来。食物浪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带来沉重的环境代价。生产被浪费的粮食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化肥、农药等,还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种浪费背后还隐藏着沉重的生态代价:东北黑土地退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华北地区地下水漏斗导致海水倒灌、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

减少食物浪费已不仅是“光盘”的口号,更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二方案”与低碳减排的关键一环。

联合国在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将反食物损失浪费纳入目标,要求到2030年将零售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人均食物浪费减半,减少生产和供应链环节损失。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王灵恩介绍,自2021年中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将反食品浪费立法的国家。目前,已有29个部委建立联动机制,今年将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反食品浪费统计机制建设与白皮书发布。

王灵恩进一步表示,目前各地落实过程中多以发文宣传为主,实质性监管与执行举措较少,具体奖惩机制尚不健全,地方积极性不足、行业标准实用性低成为阻碍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障碍。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协同管理机制,提升政策执行效能,推动反食品浪费工作从以宣传倡导为主向以法律规范、制度约束为主,争取在2030年达成关键成果,实现反食品浪费工作的长效化与规范化。

王灵恩强调,食物浪费成因复杂,涉及消费文化(如聚餐剩菜传统观念)、信息不对称(菜单缺乏标准化)、公款与商务消费等。未来需从完善标准体系(如推动菜单标准化)、更新技术手段、转变消费理念等多维度发力,协同推进节粮减损与反食品浪费工作,这不仅是资源环境课题,更是衡量消费文明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