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中央歌剧院与俄罗斯艺术家携手打造的世界经典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1962年,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的前身)在国内首度以中文上演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打开了中国观众的心扉,如今,时隔63年,新版制作以国际化制作团队与当代视角,为观众呈献耳目一新的舞台诠释。中俄两国艺术家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普希金笔下的文学经典焕发出跨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作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以19世纪贵族青年奥涅金的情感迷途与精神困境为镜,映照出整个时代的灵魂图景。柴科夫斯基在将其改编为歌剧时,以"如诗般流淌的音乐"延续了原著的哲学深度,尤其是第三幕的音乐选段《波兰舞曲》(又称《波罗乃兹舞曲》)已成为全球古典音乐舞台上的常演曲目。此次中俄联合制作版歌剧,既是对文学音乐双经典的致敬,更是一场大胆的当代诠释。
与传统线性叙事不同,此次创作中,导演索佐诺夫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大幕拉开,塔基亚娜与丈夫格列明公爵及女儿重返故居,试图追忆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爱情。通过塔基亚娜与女儿共同翻开尘封的日记,观众透过舞台见证那些苦涩与甜蜜交织的青春记忆。
“与大家通常理解的奥涅金的高贵、光鲜亮丽不同,在这个版本中,奥涅金已经不是这部作品的主要角色了,反而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导演亚历山大·索佐诺夫表示,“奥涅金之所以成为反面角色,是因为他不仅失去了心爱的女人,还失去了组成自己家庭的可能性,他拒绝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这在当下社会来看,无疑是一个负面的形象。虽然他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他内心却充满了孤独和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可悲的角色。”
舞台设计大胆启用实时影像技术,演员面部最细微的表情变化通过大银幕呈现出来,将歌剧表演从"远距离观赏"转化为"沉浸式共情"。当塔基亚娜在月光下独白时,她睫毛的颤动被放大为震撼的视觉诗篇;连斯基决斗前的咏叹调,则因面部特写的层层推进而迸发出惊人的戏剧张力。
此版《叶甫盖尼·奥涅金》由中央歌剧院与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州文化部、费奥多尔·沃尔科夫俄罗斯国家学术戏剧院、俄罗斯和平基金联合制作,汇集了两国优秀艺术家。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瓦西里·瓦利托夫执棒中央歌剧院,为观众带来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费奥多尔·沃尔科夫俄罗斯国家学术戏剧院首席导演亚历山大·索佐诺夫携手舞美设计师奥尔加·库兹涅佐娃,用多媒体重构舞台时空。演员则汇聚了中俄双卡司阵容,奥涅金由俄罗斯男中音歌唱家亚历山大·苏哈诺夫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袁晨野分别演绎,塔基亚娜由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叶卡捷琳娜·莫罗佐娃与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蔡楠共同诠释,连斯基则特邀中国旅意男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谢天与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李爽扮演。
此次全剧采用俄语演唱,这对中国演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俄语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难的语言,以前接触也只是唱一些咏叹调歌曲,从来没有唱过整场。”饰演奥尔加的中央歌剧院女中音杨丽表示:“这次我们很幸运,艺术指导会帮我们把关语言,而且剧院很多从俄罗斯留学回来的歌唱家都帮助我们练习。”指挥家瓦利托夫对乐团和演员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非常高兴能够见证中央歌剧院乐团的高水平演奏,而无论是独唱演员还是合唱演员的俄语发音都非常标准,演唱也非常到位,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巴洛克时代。
本轮演出将持续至5月1日。
摄影:卢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