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跟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怎么接?
老实说,儿子第一次带着哭腔把这句话甩过来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接。要是放在我小时候,面对这种情况,我肯定会不服气地昂起脑袋,“不玩就不玩,我还不稀罕呢!”
或许不少人也是这样长大的,一听到孩子这句话,就就本能地回答:“不玩就不玩,你自己玩呗,又不是非得跟他们一起!”
可是孩子听在耳朵里,伤在心里,因为你的回应,在告诉他:“你的感受不重要,忍一忍就过去了。”
孩子是有社交需求的,他不可能一直自己一个人玩。长期这样回应,孩子会慢慢学会隐藏,养成逃避或敌对心态。而这3个高情商回应,能让孩子的社交智慧蹭蹭涨,喜结好人缘,成为人见人爱的“人气王”:
1. “宝贝,被拒绝是不是很难受?妈妈小时候也遭受过不少拒绝,我懂这种感觉。”
先不要急着给建议,而是承认孩子的感受。我们可以抱抱他,或者重复他的话,表达你的理解:“哦,他们不想和你玩,所以你有些失望,对吗?”
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情绪自然就会缓和下来,这时再一起想办法,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2. “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不想一起玩呢?我们一起来猜猜看。”
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他自己分析。比如:
“是不是他们已经在玩别的游戏了?”
“要不要试着问‘你们人数够了吗,我想加入可以不?’”
若他说不知道,那你可以提供几个可能性,让他选最接近的。
教会孩子思考“为什么”,比直接告诉“怎么做”更重要。
当他学会观察社交情境,而不是被动等待,那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有办法应对了。
3. “要不试试先和一个小朋友玩?比如问问XX愿不愿意和你踢球?”
社交像爬楼梯,一步一步来,才不会摔跤。
如果一群孩子拒绝他,可以先从“一对一”开始,找那个看起来最友好的小朋友,帮他降低难度,减少挫败感,慢慢积累社交经验。
人只成功过一次,他就会有动力追求下一次的成功。
当孩子在尝试中,获得过一次成功,哪怕是退而求其次的成功,他都会认为“我能行”,而不是“别人不愿意跟我玩”、“我不受欢迎”。
当然,并不是每次社交尝试都会成功,孩子需要学会接受“被拒绝”。你可以说:“有时候小朋友就是不想一起玩,不是你的错。不如我们可以去滑滑梯,或者荡秋千吧。”
让他明白,被拒绝不代表“我不够好”,只是这次不合适。当他学会调整心态,心理弹性就会逐渐变强,在日后的社交中,就能灵活应对了。
错误的回答,让孩子学会“忍”,学会“恨”,而正确的回答,则教会他“理解、尝试、调整、接纳”。社交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
世界很大,总有一个角落愿意为你敞开。当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拒绝而伤心,更不会因此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