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了,大家都堵在高速上了吧,哈哈。既然堵着也无聊,来看看咱秦始皇政哥两千年前建造的大秦高速交通网吧。让大家感受一下

大秦科技超越时代的震撼



前几天和一个日本朋友视频聊天,他一脸骄傲地跟我说日本交通有多好多牛,还跟我科普:"全球最早的高铁可是我们日本的新干线哦,1964年就通车了!"我听完差点把嘴里的珍珠奶茶喷出来——兄弟,比交通?你怕是不知道我们中国2200年前就有'高速公路'了吧?而且比你们那个烧电的厉害多了,我们烧的是真·马(力)!



图1 秦驰道



图2 日本新干线

一、震惊考古界的发现:秦朝"高速公路网"

2009年,陕西富县爆出惊天大新闻——考古学家发现了2200多年前的"高速公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秦直道富县段进行了为期92天的发掘,揭开了这个古代超级工程的神秘面纱。这条“新”发现的“高速公路”最宽处达58米(现代八车道高速才30米),采用"堑山埋谷"技术修建,路基夯土厚度达30-35米,里面还掺了直径20-30厘米的礁石加固——这哪是修路啊,简直是建城墙!



图3 秦直道遗址

(特别要辟个谣:网上疯传的南阳秦"铁路",尤其是那个所谓“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是PS货。具体真伪还得等官方考古报告,大家别被带节奏了。)

二、车同轨:古代版"ETC系统"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秦始皇的"车同轨"政策了。以前历史课本把这解释为"统一车轮间距",但具体为啥要统一,咱历史课学的都云里雾里。直到秦直道考古发现公布,谜底才揭开——原来是为了适配全国统一的"ETC系统"!

古代都是土路啊,马车长时间在上头走,就压出了很多车辙。古代的车都是木头轮子,这东西想要顺畅行驶,最好还是沿着之前压出来的车辙,才能走得又快又稳。因为这个事儿,咱们老祖宗可没少头疼,从西周开始就想尽办法尝试实施类似“车同轨”的政策。

但这事儿到了春秋战国,有些人就开始“灵机一动”了——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各个国家在造车的时候都故意将车轮间距造得与别国不同,谁也别想轻易把马车开进来。



咱们政哥统一全国以后,主打一个“要想富,先修路”,正儿八经开始推行“车同轨”,巧妙地将马车的速度提升到日行六百里(及以上),运送粮草快递三日即达。

考古队在富县段发现了11-13道并行的车辙,车辙间距有三种规格:110厘米、130厘米和140厘米。这说明秦朝不仅统一了车轮标准,还搞出了古代版"多车道分流系统"——重载马车走宽辙距车轨,轻载马车走窄辙距车轨,比现在的高速公路还讲究!



图4 秦马车

三、工程史上的奇葩:巨牢固超绝防水公路

秦朝这"马路"可不仅仅是统一车轨那么简单!老秦人的工程水平,那绝对是古代天花板级别的。你想想长城,再瞅瞅都江堰,哪个不是世界级工程?他们修的"马路"更是绝了!

尤其是秦直道,那质量杠杠的!不光路面平整得跟镜子似的,两千多年都不带塌陷的,最牛的是人家还搞了全套防水系统。要知道土路最怕啥?可不就是水嘛!

这路怎么修的?说出来吓死你:

路基路面全是夯出来的,夯得那叫一个实在!我们搞考古的都管它叫"千层饼"——15厘米厚的路面,愣是分了30层来夯,每层就0.5厘米厚!这工艺,现在的包工头看了都得跪!

路边还有超宽的"马路牙子",足足4米宽!干啥用的?很可能就跟现在高速的应急车道一个意思,马车抛锚了往边上一停,绝对不影响交通!

最绝的是排水设计:路面中间高两边低,雨水自动往两边排,边上还挖了专门的排水沟。这设计,比现在某些城市的下水道都科学!



图五 秦直道修建方式(部分)

四、从"马路"到高铁:中国人的基建基因

看到这儿,日本朋友可能要杠了:"你们那不就是土路吗?算什么高速?"哎,这话说的——啥叫高速?快的就是高速。

高速有服务区,咱秦代“马路”也有;高速有加油站,咱秦代“马路”还有;高铁有轨道帮助列车运行,咱“马路”依然有。行宫、亭障(驻扎守军)、关卡、驿站,咱应有尽有,安全都能给你保卫的踏踏实实。更甚至在那会儿,政哥就修建了一个驰道“马路”网,主路线从秦都咸阳北到内蒙、东到山东、南至江苏,可谓是四通八达。

从秦朝"马路"到现代高铁,中国人对速度的追求刻在DNA里。今天,中国高铁里程超4万公里,占全球70%,CR450试验时速达453公里——这不是突然开挂,而是千年传统的复兴。



图六 复兴号

所以下次再有人夸日本交通,请优雅地用历史驳斥他:

我们2200年前就有标准化道路网;

我们的"高速"不用电,纯天然;

我们的"服务区"是真的有士兵站岗!

大家觉得咱秦始皇政哥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得怎么样?算不算人类最早的高速公路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