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吃西点的朋友

你们是怎么选择品牌的?

你们对品牌有要求吗?

一、

做面包的学艺启程

1987年的一个凌晨,福建陇海县的一家面包店内,气氛有些紧张。一名当地消防后勤小哥,已经是第n次拉住老板王老板,恳切地要求拜师学艺。这门做面包的手艺,在80年代可是难得的技艺,遵循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王老板最终勉强同意收下这个名叫张协旺的学生,但事先严明了两个条件:一是张协旺可以拜师,但日后不许收徒;二是若开店必须离开福建。

张协旺自此开始了苦学之路,两个月后,他复员成功,回到了位于江西东部资溪县的老家。资溪县是一座山区小县城,人口仅10万,当地人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在当时,军人复员在当地能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但张协旺却毅然决定开一家面包店。



二、

面包店初战告捷

张协旺手里仅有300元的复员费,他厚着脸皮向没过门的媳妇家借了2000元,又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4000元。他将目光投向了隔壁的鹰潭县,因为鹰潭有鹰厦铁路,城市化程度较高,是开面包店的首选之地。

1987年12月,张协旺在鹰潭市胜利西路开出了第一家面包店,取名鹭岛面包店。“鹭岛”是厦门的别称,意味着面包手艺传承自厦门,这也算是变相违背了师父的要求。在面包店里,面对银行贷款和外界“吃软饭”的质疑,张协旺开启了007模式,每天烤面包12小时以上,只做3款最基础的性价比面包

一年过去了,靠着洋气的定位和亲民的价格,鹭岛面包店生意红火。到了年底清账,除去房租、原料和贷款,张协旺净赚了3万块。衣锦还乡的他,此时心中有了更远大的想法。



三、

违背师训传帮带兴

1988年春节,张协旺回到家中,赚钱的秘密再也瞒不住了,一时间,张家门槛被踏破,十里八乡的老乡都来找他拜师学艺。张协旺做出了一个违背师父的决定,他不仅带老乡们进自己店里学艺,还包吃包住,因材施教。如果有人想要自己开店,他还会帮忙买设备,甚至赞助启动资金。

张协旺的徒弟最多时达到300多人,他也因此被人称做资溪面包界的“孔夫子”。他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多数人富了才是真正的富。”从他这一代开始,毫无保留的传帮带成了资溪面包不变的行规。很快,赣东的面包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溪、鹰潭当地市场也很快达到饱和。



四、

面包生意外省探索

就在张协旺忙着开店收徒的时候,老乡钟启文敲开了他的家门。钟启文年纪比张协旺大几个月,是他的隔壁邻居,也是村里的民兵连长。看到小张发了财,钟启文动了心,在张协旺的店里做学徒。一年后,他单飞开店,选择了距离资溪100多公里的抚州。在抚州,他的面包店开得风风火火,仅3个月就赚了3000多块。

钟启文想着自己手艺不错,决定冲出江西,走向全国,他跑去了湖北荆州,成为资溪帮里第一个敢出省的先遣部队。然而,第一次跨省经营差点让他血本无归。当时,先进的烘焙技术已经通过港台的连锁面包品牌进入内地市场,台湾省的面包房制作效率高、花样多、产品规范,相比之下,资溪面包房工艺粗糙、品种少,自然难以吸引顾客。

1989年下半年,钟启文开启了全国拜师求学之路,他的面包店开遍了中国20多个城市。他还一改之前的传帮带模式,主动支持付费学习,好几次只身去到上海和广州,高价找大师傅一对一辅导提升。1997年,融汇东西南北各大面包门派绝学的钟启文,在浙江嵊州开出了一家名为“资溪面包”的店,之后几年里,资溪面包在全国开出了80多家直营门店,资溪有了自己的第一个面包连锁品牌。



五、

江西面点的新品突围

时间回到1989年,资溪县面包致富的故事传到了隔壁的金溪县,一位姓鲍的木匠和老婆决定加入面包大军。靠着几个偷学过张协旺手艺的老乡的经验,鲍木匠全家出动,在江苏开启了一家小面包店。鲍木匠13岁的儿子鲍财胜在店里格外显眼。

几年后,鲍财胜离开父母,自己拉起队伍去河南郑州开启了第一家面包店,老顾客们亲切地叫他“鲍师傅”。然而,他的开局并不顺利,1997年,他做的烘焙原料生意亏了100多万。鲍财胜告诉妻子,他想去北京搏一搏。

2004年,鲍财胜正式进军北京,在中国传媒大学旁边开了一家鲍仔西饼屋,这是传统的夫妻老婆店,起初卖的是千篇一律的散装糕点,后来转做生日蛋糕。第二年,鲍财胜开发出了新品肉松小贝,两片面包中间涂上美乐滋,外面再裹上一层海苔肉松



在帝都开店,鲍财胜深知一款点心的口味不仅要包容南北,更要有形式上的创意。不到一年,依靠传媒大学生的口口相传,肉松小贝的生意好了起来。

但鲍财胜却发现,当时的北京烘焙行业已经发展出两大流派:一是以好利来、味多美为代表的连锁面包品牌,拥有先进的烘焙技术、丰富的品类和统一标准化的店铺设计,还有强大的中央厨房;二是以稻香村、大顺宅为首的一批百年老字号点心店,产品拥有固定的顾客,自带流量。相比之下,鲍财胜的小店就像一个没有商业模式、没有技术壁垒的小作坊

在两大流派的夹击下,鲍财胜开始思考如何让小店走得更远。他上网查询资料,一条台湾凤梨酥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一个面包品牌或许也能靠一种点心来打开市场。

于是,鲍财胜裁掉了门店里的糕点、生日蛋糕业务,店里开始只卖肉松小贝,还推出了海苔、蟹黄、柠檬、芝士等口味。他将店名改成了鲍师傅糕点,“鲍师傅”正式从称呼变成了品牌名。



终章、

单品的成败论

鲍财胜对门店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省去了高大上的装修和琳琅满目的产品展示柜,不卖其他饮料,复刻了当年传统江西面包房夫妻老婆店的格局,所有门店都是前店后场,销售只有一个简单的窗口,并且只配备一名员工。这种简单粗暴的店铺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经营面积的使用效率。

鲍师傅的单窗口销售引发了排队狂潮,排长队几乎成了鲍师傅门店的标志。鲍财胜说自己的设计只是让最多的人去忙着做东西,他从洋品牌那里学到了营销手段,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不得不说,鲍师傅十个很好的生意,但我也说过,和我在《奶茶:从草根创业到投资盛宴》的视频里说的,单品的复购可持续性,就成为了资本质疑的地方。你会一直吃肉松小贝吗?面点行业的瓶颈是不是也在于此?

【你喜欢吃鲍师傅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