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开始,楼市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调整趋势中。

先是三四线城市郊区,不断向大城市蔓延,最后到2023年,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加入了下行队伍,

截止到今年3月底,从最高峰下来,平均房价下行空间已经达到了30%,部分区域下行空间甚至达到60%



而与此同时,市场销售依旧低迷,比如2023年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7万亿平方米,2024年底上升到7.5万亿,

截止到2025年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再度增加到7.8万亿,各地商品房去库存压力依旧非常大。

当然,这两年政策层面都在出台救市利好:

①政策层面,除了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外,绝大多数城市已经全面放开了限购政策,甚至很多地方都上调了公积金贷款上限,降低刚需购房门槛。

②银行层面,以前很多刚需群体购房的利率都达到5%以上,而如今普遍下降到了3%左右,同时,首付比例也由过去的30%下降到15%,上车门槛远比过去更低了。

③税收方面。去年底,税务部门就已经减免了契税和增值税,可以这么说,在过去一年,咱们能用在房地产市场的招,几乎都用上了。

而眼下,很多人反而感到特别困惑,房子让大家承担了几十年的债务压力,没有房子,我们就可以发展实体经济,那岂不是更好?为啥国家一定要出手拯救楼市呢?

其实,吴晓波一句话就概括了: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

在房地产的巨型产业链上,悬挂着居民消费和财富、地方财政、银行及数十个相关产业,同时涉及上亿的就业人口。楼市的一蹶不振,是内需低迷的结构性因素之一。



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原因值得大家深思:

第一,房地产作为行业核心,对经济影响甚大。

众所周知,过去20年,房子作为经济支柱,带领着上下产业链,50多个行业的发展,比如建材建筑,家具装潢设计等等,甚至还渐渐影响到金融,物流等行业。

可以说,只要核心资产已停摆,其他领域都会受到重创。更何况,现在很多地方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依旧较高,所以一旦房子“救”不起来,就会拖累当地的GDP增速,所以这个市场是必须要“救”。

第二,房地产业关于到相关行业和就业

数据显示,房企员工数量超1300万,而家居装修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更是超过了千万,此外,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甚至高达5800万人,其中有4000万人与商品房开发有关。

粽子与房子有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从业人员数量,甚至达到了上亿,而一旦这个市场救不起来,不仅影响的是经济增速,甚至可能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就业又关乎到社会稳定,这也是环环相扣的。



第三,房地产业关系到土地出让金的收入。

多年来,土地出让收入一直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出让收入全部划归地方,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不断增加。

另外,房地产相关税收包括交易环节税种和财产税,如房产税。房产税的增长也反映了土地财政的高依赖度。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而与房地产相关税收占财政收入的35%。

而一旦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开发商就会选择谨慎拿地,届时土地出让金收入会大幅减少。影响的不仅仅是开发商,还有地方财收。

而地方财收锐减,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公职人员的绩效工资发放、基建项目的上马、到期地方债的偿还等。而这些都需要动用财政收入来应对的。



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全国财政需要供养的人口约8000万,假设他们的平均年薪是10万元,那么就单供养这些人,每年就要支出高达8万亿。要知道,这其中有5万亿就与房地产直接和间接挂钩。

所以,如果房子救不起来,就意味着这8000万财政供养人群可能面临工资缺口,所以,各地救市,除了为的是救财收,换句话来说,也为进一步救吃财收的人。

因为地方都等着与房子相关的收入来发工资养活。



当然了,现在救楼市的核心目标也不是为了救吃财收的“嘴”,不是为了房价的涨跌,更确切的说,就是为了让世上能够保持稳定健康发展,这样才能为国内经济转型争取更多时间。

说白了就是要逐步摆脱对房子的过度依赖,并慢慢实现经济的健康增长,未来的终点将发展中高端制造业,科技产业等等。

另外,随着楼市的稳定,未来也将逐步开征房产税,这也可以在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为地方开辟新税源。

总之现在之所以就是,其中一个原因也与8000万张嘴,正等着吃饭有那么些关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