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榜乡的加榜梯田进入春耕农忙时节。
4月28日,游客在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拍照。新华社发(吴德军 摄)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吴德军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加榜梯田
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是中国重要的农耕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其总面积近1万亩,沿党扭至加榜公路两侧分布,核心景观区集中在党扭一组、加页三组、加车大寨等村落。梯田依山势而建,最大高差近千米,横断面呈“V”形,最大田块面积不足一亩,多数为仅能种植一两行作物的“带子丘”或“青蛙跳三块田”的碎田块。这种布局既适应了喀斯特地貌的陡峭坡地,又通过梯级蓄水系统解决了灌溉问题,体现了苗族先民对复杂地形的智慧改造。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榜梯田承载着“稻鱼鸭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该体系利用梯田的垂直空间,实现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禽类养殖的立体循环:稻田为鱼鸭提供天然饵料,鱼鸭活动则疏松土壤、控制病虫害,其排泄物又成为水稻肥料。这种模式延续千年,至今仍支撑着当地“稻饭鱼羹”的饮食传统。
梯田的景观价值随季节更迭呈现动态变化。春季注水后,田面如镜,倒映云雾缭绕的山林与苗家吊脚楼;夏季青秧摇曳,形成层层叠叠的绿色波浪;秋季稻谷成熟,金黄梯田与深褐田埂交织成抽象画;冬季蓄水期,梯田与晨雾共同构成水墨意境。这种四季分明的视觉特征,使其被誉为“大地的指纹”。
在文化层面,加榜梯田是苗族农耕文明的活态博物馆。每年春耕时节的“开秧门”仪式,包含祭田神、抛秧苗等传统环节,村民以茶酒米敬奉自然,侗族大歌与芦笙舞交织,重现“天人合一”的农耕哲学。近年引入的载人无人机观光、AI围棋挑战赛等科技互动项目,则在传统农耕场景中融入现代体验,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2025年加榜梯田获评国家4A级景区,门票定价80元/人。游客可通过从江汽车站班车或包车抵达,景区内分布多家民宿。这片由人力与自然共同雕琢的梯田群,不仅是地理学上的坡地改造典范,更是人类与山地环境和谐共生的文明见证。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