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电影,又又又又一次延长上映了,它真可以说是国人一整个春天的旅伴。这部电影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便是随着哪吒复生的场景而响起的歌曲《宝莲盛开》。

这首歌曲的灵感来自侗族大歌,演唱者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称黔东南)的舞乐蝉歌乐团。而在这首歌走红网络之前,侗族大歌早已是闻名世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肇兴侗寨的“村歌嘹亮”大赛强势加入了自黔东南兴起的“村超”、“村BA”、“村T”等贵州“村宇宙”,让数亿人体验其歌声融于天地的魅力。


黄岗侗寨,人们在演唱侗族大歌。 摄影/杨代富


贵州,是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黔东南,更是拥有415个中国传统村落(截至2023年),拥有数量位居中国市(州)第一,是来贵州逛村寨的宝藏之地。且让我们从走入肇兴侗寨开始,在这个春日的尾巴,领略黔东南的“千村浪漫”!


黔东南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国传统村落。 制图/韩守青


饭养身来歌养心

黔东南的侗寨有多“治愈系”?

在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侗寨”的肇兴侗寨游玩,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第一站,便是用脚步去丈量肇兴侗寨宏大壮阔的风采。入寨之前,且看村口那数十棵高大的杉树,已然气度不凡。


肇兴侗寨整体格局 如同一艘山谷里的航船。 摄影/卢文


若是想一览侗寨全貌,则要登上半山处的观景台,看那远山朦胧之间,五座鼓楼、五座戏台、五座风雨桥与众多吊脚楼共同勾画出的山水人家长卷,领略“千家肇洞”的风姿。


在肇兴侗寨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中 鼓楼颇为醒目。 摄影/赵高翔


走入寨中,处处都是绝美打卡点。最经典的,莫过于五座分别名为“仁、义、礼、智、信”的鼓楼,层层檐角翩然如鹤首,正适合搭配妈妈们身上漫卷云舒的丝巾。离开主干道,走入如同树枝般散开的小巷,时不时便能见到三三两两抽着旱烟摆龙门阵的“嘎佬”,坐在小板凳上或捶布或绣花的阿婆,安闲自适,随手一拍便是岁月静好。


肇兴侗寨,谷雨节的祭祀活动。 摄影/龙建睿


逛完侗寨,便可加入到如今肇兴侗寨最为火热的“村歌”现场。

“春天到了好时光,布谷鸟叫催春忙……”2025年3月17日下午,习总书记就曾前往肇兴侗寨,在寨门听村民们唱了侗歌《布谷催春》。歌声里,满满是侗族人对于天地四时,人间万物的所感所知,也抒发了贵州人“会说话就会唱歌”的气质。


肇兴侗寨,谷雨节的祭祀活动。 摄影/龙建睿

一场“村歌”,是对天地自然的礼赞,也是一场迎接八方来客的庆典。一支支来自周围村寨的侗歌队,穿着盛装向着寨里最大的鼓楼坪前进,芦笙吹响了“村歌”的前奏曲,夜色渐浓,欢庆拉开序幕,琵琶歌如高山流水,叙事歌诙谐可爱,最后再来一首经典的《天地人间充满爱》,让夜晚的篝火更加燃放,连最矜持的银发阿姨也会忍不住踩着芦笙的节拍转圈,围着篝火,跃动起久违的青春感。

看过大寨的壮丽风景,参与了“村歌”等活动的热烈欢腾,若你还想要为这场侗寨之旅进行一段余味悠长的收尾,大可在寨中漫步,顺手买一张肇兴侗寨的招牌侗绣,也可去一趟位于村口的侗品源织染香体验中心,或跟着正在锤布的染,亲手将侗家人最为重要的非遗技艺之一蜡染,拓在布上,印在心间;或体验缝制绣片,让侗族纹样在自家的茶几上活色生香。

娘们


左图摄影/吴光辉,右图摄影/康林

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陆勇妹演示靛染技艺;

漫步于侗寨之间,

也可以在路边看见缝制侗绣现场。


肇兴侗寨,不过是黔东南侗寨魅力的冰山一角。

如果你听了肇兴侗寨的“村歌”现场,觉得意犹未尽,还可以前往宰荡侗寨、小黄侗寨等一处处黔东南的“歌窝子”,走进专用的习歌鼓楼,说不定就能体验到一段生动的现场教学。


鼓楼是侗族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 也可以用来学习侗族大歌。


如果你觉得肇兴侗寨过于热闹,想要寻得一处清所在,大可前往“小而美”侗寨的典范——大利侗寨。这座侗寨位于山谷之间,整体格局尤显巧思,河流穿谷而过,一座座鼓楼、花桥、四合院,点缀于半山之中,远望犹如一座山水盆景。漫步于“盆景“之间,便可得见众多半悬空的木构建筑,重檐叠阁,如同积木般搭在山腰,尤为精巧。正是因为用地有限,才让当地居民有了如此独特的山地智慧。


大利侗寨里结构设计精巧的吊脚楼。 摄影/赵高翔


在黔东南深山之中,还有更多、更独特的侗寨画风等着你去解锁:从江的占里侗寨与附近的付中苗寨是兄弟村寨,兼具苗侗风情,在这里,你可以一边吹芦笙、一边蹦“苗迪”;位处天柱县,被誉为“北侗第一寨”的三门塘,没有典型的侗族鼓楼,却可以在这里一秒穿越到白墙黑瓦的水墨江南……

“一山一浪漫”的黔东南侗寨,真可以说是贵州春日最为精彩的乐章之一。


在侗寨里,人们用一场“抬官人”仪式迎接新春佳节。 摄影/尹刚


探苗岭腹地,寻“绿野仙踪”

来一场高山“spa”!

走出黔东南的侗寨宇,一路向西,便是贵州四大山脉之一苗岭的主峰雷公山。苗岭横贯贵州中南部,是苗族、侗族、水族等众多民族同胞的家园。在苗岭心脏地带雷公山区的广袤林海之中,苗族村寨最能体现山地稻作民族的独特,每一座苗寨,都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山水秘境。

坐落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心脏地带的乌东苗寨,是黔东南村寨高冷清幽气质的典范。村寨驻地海拔约1300多米,在乌东苗寨“躺平”一天,就仿若参与了一场透彻身心的高山“spa”。


苗岭主峰雷公山下的乌东苗寨。 摄影/傅鼎


清晨日出之时,你便可以看到整个山谷都笼罩在云海之中,如同身处仙境,若是运气足够好,更可以从谷中远远望见云雾缭绕中的雷公山顶峰。走出晨光,漫步于村寨之间,三条溪流轻柔地拥抱着一处处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在乌东主寨西南部汇集,形成一道柔若白练的瀑布,走累了坐在风雨桥头,每一口呼吸都氤氲着森林的气息。所谓的“绿野仙踪”,无外乎如此。

乌东苗寨因水而兴,“饭稻羹鱼”的悠远传统正在这里得到了悠远传承。如今时节虽然没有秋获时打糍粑的热闹,却也能品一杯醇美的乌东稻酒,来一碗跃动的酸汤鱼鲜,品味这高山之上,林海之间,别具一格的“鱼米之乡”。


乌东苗寨的酿制稻酒体验活动。 摄影/吴学文


郞德苗寨、南花苗寨、雀鸟苗寨……在雷公山区,像乌东苗寨这样的“世外桃源”可谓数不胜数。这其中“含树量”最高的,莫过于森林覆盖率超过95%的“中国秃杉之乡”格头村。

据保护区工作人员统计,这里计有秃杉3500余棵,正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原生性最强的秃杉群。不仅如此,格头村的植物、动物种类极其丰富,漫步于村间小道,春花簇生,百鸟和鸣,宛若走入一片天然的植物园,正适合舒展身心。也难怪,早在2018年,格头村就荣获国家级的“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奖”。


被村民称为“护寨神树”的千年秃杉王 守护着格头村。 摄影/吴学文


如此优越的生态环境,让苗家在营建家园时,颇为注重山水一体。梯田是苗寨最为亮眼的名片,只能种一二行作物的“带子丘”、俗称“青蛙跳”,最小者甚至仅有簸箕大的碎田块,这样一块块农人汗水里的微小日常,在漫长的岁月里拼成了世所罕见的农业奇观。村寨与梯田相互环绕,而在周围的山上,人们又广种林木,形成了守护村寨的风水林。如是种种,绘出了一幅山、水、人、田、林紧紧依偎的家园画卷。


加榜梯田围绕着苗寨, 形成一幅美丽画卷。 摄影/张扬的小强


贵州苗寨里最盛名的西江千户苗寨,正是这样一处“苗家住山头”的典范。这处苗寨最初只是山头上的一个小村落。随着苗家人口兴旺,亲族便渐渐分居到周围的山腰、山脚,人们将数百年发展的时光“编织”成一座座挤挤挨挨的吊脚楼,最初的村落便也生长为了宏大壮阔的“四村八寨”。

暮色初上之时,在半山之中远望千户苗寨,挤挤挨挨的吊脚楼间,万家灯火逐渐亮起,大地的水墨粉黛,妆点上了粒粒闪耀的金粉,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如在目前。


远望西江千户苗寨的夜景。 摄影/吴昊


左手鼓楼花桥,右手江南风情

在黔东南 ,开启一段人文奇旅

“一山一世界”的黔东南,远不止苗寨和侗寨这两大村寨名片。黔东南虽然位处群山万壑之中,却并不封闭。㵲阳河、清水江、都柳江三条大河,沟通贵州、湖南、广西,成为黔东南对外沟通交流的通道。


黔东南区位及地形示意图。 制图/田东玉


它们迎来了明初数十万沿着湘黔驿道,经镇远、黄平、凯里一线进入贵州的军屯将士;数百年间在天柱、锦屏、黎平一带顺水经商的八方来客,为黔东南的村寨带来了各色文化,也让在黔东南逛村寨的旅途,不仅能体验热烈的民族风情,山水秘境的自在,还能迎来一场独特的文化洗礼。

前文所述的三门塘村,正是这么一处汉族、侗族以及各方文化融合之地。在三门塘行走,民居倚山面水,马头翘角,白墙黛瓦,吊脚楼偶尔穿插其间,意外有一种穿行在皖南古村的体验。三门塘建筑的代表刘氏家祠,大门上方雄鹰雕塑展翅飞翔,两列墙柱上拉丁字母一字排开,却又微带一些罗马风情,而大门主体和宗祠院内,却均为徽派建筑风格。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正可见此地之文化包容。


三门塘刘氏家祠前, 村民们举办篝火晚会。 摄影/金可文


三门塘村为什么“画风”如此独特?从这座村落沿清水江下游再走十多公里,经远口镇即可直抵湖南。古代,有大量的“苗木”通过清水江放排进沅水、入长江,三门塘村正是一处木材流转的重要节点。除了木材,还有桐籽、油茶、柑橘等湘黔土产,在三门塘村、远口镇一线集散,吸引来各地商人,也汇聚了八方人文。


三门塘侗戏,融合了中原文化元素。 摄影/金可文


黔东南的风采,同样因这样一条条长河里流淌的人文气韵而闪耀。

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隆里古城,是明初入黔军屯将士最早的驻地之一。数十座青砖黛瓦的宗祠,一场舞动的“花脸龙”,一段传承于湖广戏剧的“迎故事”,无不呼唤着数百年来,隆里人的文化坚守与深远乡愁。


在隆里古城舞动的花脸龙。 摄影/李贵云


贵州的“东大门”镇远,开贵州“改土归流”之先,在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之际,归贵州布政司统辖,是控扼湘黔的军事重镇,又因㵲阳河贸易而兴,各地行商,让这里成为一座坐拥江西、湖南、湖北等各地会馆的“会馆博物馆”,你甚至还可以在㵲阳河畔,看到一座带着满满海洋气息,闽地风情的天后宫。


镇远青龙洞下,人们欢庆佳节。 摄影/张晋铭


行走于这样一处处多彩村寨、深厚古城之间,又何尝不是领略了贵州在建省600余年来,化身西南文化通衢的史诗?在黔东南逛村寨,正是品味一场多维度的感官盛宴:是侗寨里指尖染蓝的非遗体验、耳畔萦绕的大歌天籁;是苗岭深处山高水长的森林之息;也是身在西南山地,穿越到江南烟雨之间的山地奇旅。

来到黔东南,大可放下一切烦恼愁绪,在山水之间滋养身心,细细雕刻出一段段春日时光。



4月14日-4月17日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联合

北京青年报、九行、红星新文化

那一座城、时尚旅游、YOU在场

七大媒体共赴贵州采风

全网搜索#发现生机蓬发的春日贵州#

探索山地公园的春日浪漫

文 | 苹果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封图 | 尹刚

首图 |王四红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审稿专家

曾祥慧

黔东南州苗学会副会长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中华书局

《贵州传统村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