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4月28日召开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来自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四航研究院”)女科技工作者王婧,以其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的扎实科研工作作风、孜孜以求、默默埋头科技攻关的工匠劳动精神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作为中交四航研究院生态环保研究所所长,王婧博士深耕环境岩土工程一线十多年,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能力,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使命与担当,先后主导完成20余项国省级重点攻关项目,斩获1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取得40余件专利、2部学术专著等丰硕成果,参编5部行业标准。其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创造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其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0余项。

奋战云桂高铁:研发出成套填筑工艺啃下路基填料“硬骨头”

云桂铁路,这条联通西南与华南的“黄金走廊”,因为身处大山中,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地材资源也不足。当时因滇南山区路基填料稀缺的难题,项目建设曾遇阻停滞不前。面对这块“硬骨头”,中交四航研究院作为国内岩土工程领域的排头兵,迅速组建专项攻关团队,而王婧则主动请缨担任技术负责人;“山区铁路建设的‘卡脖子’难题,正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战场。”她和团队踏遍山区采集岩土样本,在实验室通宵达旦配比试验,以显微镜下的颗粒、试验台的试剂为“武器”,反复模拟不同环境参数,深入探究细角砾土特性。历经多次推演改良,终于研发出成套填筑工艺,成功攻克填料压实这一关键难题,让滇南细角砾土就地转化为优质路基材料,确保项目工期、成本可控,助力云桂铁路如期贯通,让西南与华南天堑变成通途。

攻坚南沙港三期工程:修正砂井固结理论破解淤泥地基预压施工难题

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工程,大湾区融通世界的重要商贸港口,工程建设中,新近吹填淤泥地基预压时,塑料防水板淤堵问题成为拦路虎。王婧身着沾满泥土的工作服,毫不犹豫踏入泥泞,俯身采集样本。回到实验室,她带领团队迅速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搭建起复杂的模拟系统,还原各种极端工况,仔细观察排水板在不同压力、水流速度下的细微变化,详细记录每一组数据,深入剖析导致排水不畅、加固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经过多个日夜的连续实验与分析,最终提出了针对南沙软土的修正砂井固结理论。这一理论充分考虑了排水板弯折、淤堵行为,以及真空度折损等实际问题,修正了以往通用理论在南沙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应用偏差,让地基加固方案更贴合实际需求。该理论应用于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工程30多万平米的地基处理,大幅缩短了工期,节省投资1000余万元,为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建设筑牢根基,推动中国港口建设技术迈向世界前沿。

服务引江济淮工程:创新生态改良方案6300亩疏浚土变良田

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安徽省基础设施“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现场,江河滔滔、奔涌向前,棘手难题却接踵而至。面对1072万立方米疏浚土处置困局,王婧主动请缨,扛起攻坚大旗。当同事们面露难色,担忧“工程量巨大、变数太多”时,她坚定回应:“办法总比困难多,这道坎我们必须跨过去!”她带领技术团队扎根条件艰苦的工地,以简易帐篷为“家”,无惧烈日炙烤,一头扎进淤泥堆采集样本、分析数据,誓要将疏浚土“变废为宝”。她们搭建起全尺寸试验场地,开展大量盆栽试验与实地种植观测,系统研究不同植物在各生长周期的需水特性,对比根系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能,最终从众多物种中筛选出皇竹草、高丹草等蒸腾量大、加筋效果显著的速生禾本植物。同时,创新提出“自然沉淀+净化排水+植物固土”三位一体的生态固化方案,并构建出适用于疏浚土复垦的农用地质量评价体系。历经多次试验与优化,原本3至5年的固化周期缩短到6至9个月,曾经堆积如山的疏浚土,摇身一变成为6300亩肥沃良田,这片昔日的荒芜之地如今麦浪翻滚,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带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双赢,成为中交四航研究院以绿色科技赋能工程建设的生动实践。

办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传帮带好生态环保科研团队

科技创新的万丈高楼,人才是根基所在。依托中交四航研究院深厚的科研积淀,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行业资源,“王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在工作室,王婧既是严谨治学的严师,也是并肩奋斗的挚友。她秉持“传帮带”理念,结合团队成员多元的专业背景与能力特长,为团队成员量身定制成长路径,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在四航研究院构建高标准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引领和资源支持下,她精心打造层次分明的培育平台,每月定期举办的科技研讨会,邀请院士专家、技术带头人系统解读国际前沿技术趋势与重大工程攻关案例;以主题学术沙龙以结构化研讨为核心,引导成员围绕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深度思辨,在理论交锋中淬炼创新思维;组织开展实战导向的技能比武,对标国家级重大项目场景,让成员在模拟攻坚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从课题立项论证、实验方案设计到数据模型构建,每当青年科研人员在复杂课题前陷入困境,王婧都会逐项拆解技术难点,系统指导帮助团队突破瓶颈,工作室逐渐构建完善“理论学习-学术研讨-实战检验”三位一体的成长闭环,团队迸发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不仅斩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项,还成功申请众多国家专利,参与编制多项行业标准,为科技创新持续注入人才动能。

从实验室里闪烁的仪器灯光,到基层一线的山川河海,依托中交四航研究院深厚的科研积淀,王婧以卓越成果诠释着新时代中交青年“敢担当、善作为”的精神内核。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她用流畅的外语系统阐释团队科研成果,用详实数据和创新理论展现中交科研团队在环境岩土领域的突破与担当;在中交集团“万名工程师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她化身科学启蒙导师,面对青少年求知若渴的目光,通过严谨有趣的实验演示、深入浅出的科学讲解,激发创新思维,将科研精神的火种播撒在下一代心间;作为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始终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通过专题讲座、学术论坛分享科研心得,为青年技术人员提供指导与建议,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她深入基层调研,以专业视角为生态保护建言献策,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智慧力量。

在新时代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在中交四航研究院“创新驱动、科技领航”的精神沃土滋养下,王婧将以谦逊之心深耕专业,与团队携手,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等领域持续探索,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