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办。大会表彰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铁四局一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杰胜名列其中。

  从业30余年,张杰胜在中国高铁和汽车试验场的现代化精测技术领域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带领团队攻克了近百项技术难题,斩获国际专利2项、国家专利43项、省部级工法15项、各类科技奖15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委员、安徽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等称号。


张杰胜为技术人员授课

  2006年早春,合宁铁路,中国首条有砟高铁,建设伊始便面临±2mm的极限轨道精度挑战——如同百米跑道上不容一枚硬币的偏差。

  “传统方法误差太大!”面对难题,张杰胜彻夜研究。从童年玩弹弓的简单原理中获得启发,经过72小时验算,他首创“三点一组”曲线拨量计算法横空出世。当首列动车组以“硬币不倒”的平稳姿态通过测试段,实测精度从±10mm跃升至±1mm,远超设计标准!这一突破不仅为中国有砟高铁测量树立了标杆,更赢得国际赞誉:“中国工程师重新定义了轨道精度。”

  这种对毫厘的执着,在雅万高铁建设中达到新高度。2017年,面对万隆火山沉积岩地质难题,张杰胜带领团队驻扎现场98天,提出了次固结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建立沉降模型,该项技术荣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研发了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成套技术,提出了“台座底板+地梁”的新型结构受力模式,解决了生产过程中轨道板翘曲变形的技术难题。开发了新型板式无砟轨道智能化快速检测系统,技术成果连续2次斩获“国际质量管理小组”金奖。


张杰胜带领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

  汽车试验场是检验汽车综合性能的“终极考场”,是新型汽车和各型特殊车辆在研发阶段进行质量、性能和耐久性测试的大型专用基础设施,对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张杰胜曾先后参与建造了20余座汽车试验场的测量和技术攻关工作。

  2015年,国内最大综合性汽车试验场一汽大众长春汽车试验场开工建设。面对曲面摊铺±2mm的技术要求,张杰胜没有依赖外国团队,而是选择了自主创新。张杰胜带头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首次提出一套“三线交会、双向校核、三维同步”的定位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测量误差难题。后经德国专家对7500余个压实点的全过程检测,高速环道的曲面平整度在±2mm以内,远超欧美标准,打破了“中国人干不了”的论断。


张杰胜带领技术人员研讨汽车试验场技术方案

  面对曲面沥青施工和冻土施工等世界性难题,张杰胜屡创纪录。研发的毫米级GPS摊铺高精度路面方法,使路面平整度达到4m±2mm的国际顶尖水平;首次成功应用的曲面环道碾压方法,攻克了高速环道斜曲面施工难题;提出的沥青混合料动态性能测试方法和采用的PG分级技术,有效解决了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易开裂的世界性难题。该项目在2023年荣获了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詹天佑大奖。

  在张杰胜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塔尺。这是1994年他参与京九铁路建设时的第一件测量工具。彼时,24岁的他每天扛着12公斤的仪器翻越大山。多年来,张杰胜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严谨,始终影响着后辈。2024年底的工作会上,他将这把塔尺传递给徒弟。“当年我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现在你们要用技术征服世界。”

  他牵头成立“张杰胜劳模创新工作室”,重点攻关高铁施工领域的数字化精测和汽车试验场智能化建造。在中国高铁数字化测量领域,研发的“异常数据的自动识别与清洗技术”,实现了深大基坑自动化监测预警,技术成果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发的“路基无桩化智能施工技术”,提高机械效率30%以上;研发的“隧道掌子面的智能测量定位和自动放样技术”,提高施工工效1.5倍以上,技术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入选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库。在汽车试验场领域,研发的“高精度智能沥青摊铺技术”,获得首届“茅以升”应用技术大赛特等奖;研发的汽车试验场曲面沥青施工技术,获得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全国职工创新优秀成果奖。工作室先后走出了2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近百名技术骨干。他带领的雅万铁路青年技术团队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工作室先后被命名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张杰胜指导技术人员查看图纸

  从皖南山区的技术员到国际认可的测量专家,张杰胜用30年光阴在祖国大地上镌刻“精度传奇”。那些跨越天堑的高铁、驰骋大地的国产汽车、问鼎巅峰的奖项,都在诉说一个测量员的中国梦——用毫厘匠心,丈量大国崛起的新维度。(胡成军、吴义勇、金志 记者 刘玉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