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徐彦琳)“这是一座朱自清雕像,也是他笔下的《荷塘月色》”“清华大学从2014年起施行书院制,共设有致理书院、日新书院、未央书院、行健书院、求真书院等书院”……4月29日下午的清华大学校园内,有这样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来自北京市东城区的三百余名中学生,在清华大学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沿着清华大学“水木清华”“红色记忆”等路线,边参观校园,边感受红色历史和大学精神的熏陶。
4月29日下午,来自东城区的三百余名中学生,在清华大学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在清华大学校园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图/唐晨
“五四”青年节前夕,由东城区委教育工委、东城区教委主办的“星火传薪行致远 青春筑梦向未来”——2025年东城区“五四”主题教育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活动在清华大学建筑馆报告厅举行。活动上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
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张燕介绍,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的引领下,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把握“四个着力点”,即育新人、建体系、优资源、提质量。通过“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东城区希望让学生从校园走到社会中,看到更多优秀的人。并丰富思政课形式,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课后服务课程,再到社会实践性课程,建立大思政课程体系,让孩子们感受到身边的学习资源。
“东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这次我们特别挖掘了东城的中轴文化,设计了‘行走的思政课’,把每个中轴点位和周围的中小学进行了点对点的对接,建立起‘中轴共同体’。未来,同学们会在这些中轴点位上做志愿服务者,强化他们的劳动志愿精神,同时拓展他们的阅读空间,也实现‘大思政课’育人效果,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张燕说道。
据了解,2025年,东城区开发了《课本里的东城》实践案例集,以“研学”为核心形式,让同学们走进东城区域内的中国美术馆、天坛公园、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国棋院、齐白石旧居纪念馆、老舍纪念馆、钟鼓楼、来今雨轩等九处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的文化点位。同时也为“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扩大了育人资源。
东城区发布“行走的思政课”,特别挖掘了东城的中轴文化。图/唐晨
本次活动上,东城区中小学生代表及东城区毕业生代表,在北京景山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李志伟的带领下,分享了各自的成长故事。毕业于第171中学、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范玮逸,在中学“海量阅读”号召的沉淀下,将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带入清华园;北京市第二中学的刘李蹊,在学校“空气养人”的氛围下成长,让他明白“马克思主义不是灌输信仰,而是自己找到的精神坐标”;史家胡同小学的刘亦恬,讲述了她在课后服务小项目中展现小学生的大担当……“如果教育能够是土壤而不是模具,那么每一棵小草都能有点亮春天的生命力量。相信在东城这样一方教育沃土,每一位东城学子能够行稳致远、未来可期。”李志伟说道。
从清华大学初建时的“但行前路,无问西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再到如今的“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活动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潘一坡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理想信念》为主题,为现场同学们带来了思政大讲堂。通过讲述清华大学在不同时代的座右铭,勉励同学们在时代中永远砥砺奋发。
活动最后,与会师生开启“行走的思政课”清华大学校园行。“今天通过参观讲解,了解到了清华大学在建校之初,一栋楼一半是教室一半是宿舍。感受到100年前清华大学学生学习的不易,鼓舞了我要更加努力奋发。”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吴同学说道。
东城区中小学生参观了清华学堂、清华大礼堂等,感受红色历史和大学精神的熏陶。图/唐晨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