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人一向以冷静、坚韧著称,但如果要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找一个能代表这种精神的人,亚历山大·斯图布无疑是最佳人选。
1968年4月1日,亚历山大·斯图布出生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父亲是著名的冰球教练,母亲是芬兰本地人。双语环境让他从小就在芬兰语和瑞典语中切换自如,日后又精通英语、法语、德语。语言上的天赋只是他强大能力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对国际政治的敏锐感知和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斯图布在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政治学,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在伦敦经济学院(LSE)获得国际关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欧盟事务。他学术成绩斐然,但不满足于象牙塔的生活,转而投身实战。
他进入欧盟体系,担任过芬兰驻欧盟代表团官员,并在欧盟宪法草案谈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04年,他当选欧洲议会议员,迅速在布鲁塞尔声名鹊起。
回国后,他在2008年出任芬兰外交部长。彼时的芬兰政府强调中立与实用主义,而斯图布则更为开放和前瞻,积极主张深化与北约和欧盟的合作。
在他推动下,芬兰在北极事务、数字外交和危机应对上迅速提升存在感。2014年,他升任芬兰总理,但因为执政联盟内部矛盾,他仅任职一年便辞职。
离开总理职务后,斯图布一度回归学界,出任欧洲大学学院教授,但很快又按捺不住对政治的热爱。2023年,在俄乌战争持续之际,芬兰民意发生巨变,他顺势而起,赢得总统大选。2024年2月,他正式宣誓就任,成为芬兰历史上极具国际背景和强硬作风的国家元首。
他的上任时机非常微妙。俄乌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欧洲安全局势恶化,美国政坛风向剧变,特朗普再度当选总统。整个西方世界正处于深刻不安之中,斯图布深知,芬兰作为新晋北约成员,必须在这个变局中抢占主动。
斯图布的强硬表态迅速出现在世界舆论场中心。2025年初,在接受CNN、《金融时报》和《卫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俄罗斯赢得乌克兰战争,美国就输了。”这句话,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在西方世界回荡。
他的逻辑非常清晰:俄乌战争不仅是一场地缘冲突,更是全球秩序的试金石。如果允许俄罗斯通过武力改变国际边界,整个欧洲东翼将陷入长期不稳定。波罗的海国家、波兰、芬兰,甚至德国,都将直接面临安全威胁。
而北约,作为集体防卫机制,其信誉将遭受重创。届时,亚洲、中东、非洲其他潜在冲突地区的局势也可能迅速恶化。美国作为全球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如果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软弱,不仅欧洲,连全球盟友体系也会松动。
斯图布特别强调,芬兰的国土防卫准备是严肃而认真的。自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芬兰迅速申请加入北约,并在2023年正式成为成员国。
在此期间,芬兰大幅增加国防预算,将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2%以上,扩编陆军,强化空军与北约的互操作能力。赫尔辛基政府还投资数十亿美元采购美国F-35隐形战机,并加强了全国动员体系建设——芬兰全民皆兵的传统正在被进一步强化。
面对特朗普提出的“美国优先”政策回归,强调减少对外军事介入、要求欧洲增加防务投入,斯图布没有回避问题。
他在受访时明确表示理解美国民意变化,但也强调:“安全不是免费的午餐,欧洲必须加大自我防卫投入,但美国也不能置身事外。如果俄罗斯在乌克兰取得胜利,美国失去的,不仅是地缘利益,还有全球领导力。”
美国方面虽然没有直接针对斯图布个人作出回应,但国务院发言人在例行发布会上表态称:“美国将继续支持乌克兰抵御侵略,同时鼓励我们的欧洲盟友承担更大责任,共同维护世界稳定。”这种既不否认也不完全认同的模糊回应,反映了当下美欧关系的微妙状态。
斯图布的表态也迅速引起欧洲各国领导人注意。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德国将进一步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呼吁欧洲加强防务一体化,减少对美军的依赖。可以说,斯图布的一番话,起到了激活欧洲安全讨论的重要作用。
斯图布深知,仅靠口头警告无法改变大局,芬兰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应对策略。因此,在警告美国之余,他也在积极推动欧洲自身的战略调整。
首先是防务支出问题。2025年,芬兰公布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防预算,总额占GDP的2.4%。新增经费主要用于装备升级(包括F-35战机、远程火箭炮系统、网络防御设施)以及动员体系改革。
芬兰拥有极为完整的预备役制度,几乎所有成年男性都服过兵役,全国能够迅速动员起28万现役及后备部队,这种模式成为北欧小国安全政策的典范。
芬兰积极拉拢北欧及波罗的海邻国加强一体化。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四国防长2025年初在斯德哥尔摩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在战时将视对方武装力量为“本国军队”进行支援。这种前所未有的军事互信,是对俄罗斯威胁最直接的回应。
在欧盟层面,斯图布主张成立“欧洲防务基金”,为成员国联合研发武器装备、建设快速部署部队提供资金支持。他强调:“北约必须强大,但欧洲必须有独立行动能力。”这番话在过去可能会引发争议,但在乌克兰战争背景下,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认同这种主张。
斯图布积极支持乌克兰加快加入欧盟的进程。2025年4月,他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会谈,表示:“乌克兰属于欧洲,我们不能让他们孤军奋战。”尽管乌克兰入盟仍面临诸多挑战,但芬兰在道义上坚定站在基辅一边。
2025年4月,俄乌战争仍在持续。俄罗斯在顿巴斯地区发动了新一轮攻势,乌克兰则在南部展开反击。战局胶着,损耗巨大,和平谈判前景渺茫。国际社会关于战争疲劳的讨论越来越多,但斯图布坚持认为:“疲劳不是放弃正义的理由。”
未来的不确定性笼罩着整个欧洲。特朗普政府是否会削减对乌克兰的支持?北约内部是否会出现裂痕?如果乌克兰局势恶化,芬兰自己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
但芬兰已经做出了选择。这个拥有550万人口的小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在大国博弈和全球动荡中,即便是小国,也可以拥有清晰的立场和强硬的意志。斯图布以他一贯的直率、坚决与专业,让世界听到了芬兰的声音。
战争或许不会很快结束,但正如斯图布所言:“真正的失败,不是失去一场战役,而是失去抵抗的意志。”在这场浩荡的时代风暴中,从冰雪中走出的芬兰,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