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灰兔,JW

翻译丨JW

编辑丨徐凡

图片、视频丨来自上田瑠伟,蒙光富和本文作者

光富和上田瑠伟同分别为中日两国最高ITRA表现分越野跑顶尖选手,因二人在2024年11月柴古唐斯和12月清迈by UTMB的50K组的巅峰对决,而引发中国越野跑爱好者的热切关注。这两场比赛中,上田瑠伟都险胜蒙光富,大家不禁好奇,下一次两人同场竞技,蒙光富能否胜出一筹?

在两天前刚刚结束的日本环富士山超级越野赛上,两人又相遇了。不过这一次蒙光富是40公里组选手和全场冠军,而上田瑠伟则在赛事展销会上为自己新创立的户外品牌Ruy“摆摊”。


上田瑠伟(Ruy Ueda)出生于1993年10月3日,是日本顶尖的越野跑和天空跑选手,根据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的数据,他在全球越野跑选手中排名前0.01%,在日本国内男子组中排名第一。

在日本这个拥有“箱根驿传”国民级马拉松盛事、实业团体系根深蒂固的国家 ,上田瑠伟出身驿传名校,是大迫杰的学弟,也是被寄予厚望的长跑天才 ,他却放弃了或许更受瞩目的职业马拉松坦途,选择了更“小众”的越野跑之路。

更令人好奇的是,在越野跑竞技生涯的黄金时期,他作为收入最为丰厚的一位越野跑精英运,又做出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结束与国际大牌Columbia的合作 ,再次走上一条充满未知和风险的道路——成为无厂商合同选手,并创立个人品牌Ruy 。

这背后是怎样的考量?又为中国越野跑选手带来怎样的启发?TR100在去年柴古唐斯和清迈后开始接触上田瑠伟,希望促成他和蒙光富的隔空对谈。终于今年三月,我们的作者在日本见到上田瑠伟,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

本文几经易稿,并将翻译稿请上田瑠伟逐字确认后终于完稿,我们又再三斟酌后从1万多字删减到8000多字。如此周折,是希望我们的读者能从从中详细了解到中日越野跑的发展现状和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顶尖运动员光环之下,关于选择、坚持与创造的真实心声。


▲ 3月5号,灰兔在琦玉的一家咖啡馆采访了上田瑠伟(左一)


隔空对谈:

如何训练?如何克服厌跑?

上田瑠伟希望中国跑友向他推荐

中国越野跑比赛


Q蒙光富:上田你平常是怎么训练的,有教练指导吗,还是自己训练?

A上田瑠伟:嗯,我没有特别接受过跑步指导。我的训练菜单基本上是自己根据当天的身体状况和目标赛事来制定的。也不会提前很久制定计划,通常是短期内,比如两三天的训练计划。如果是集训或者专门换个地方训练,我会提前安排好时间,但平时就这样。另外,我大概每月去两次健身教练那里,主要进行力量训练和身体控制方面的训练。每个月去两次,之后就自己日常练习。

▲上田瑠伟确认蒙光富名字的日语正确发音

Q蒙光富:日本的个人运动员都有专门的教练吗?

A上田瑠伟:在日本是没有的。最近有些人开始把越野跑的教练工作当成职业,但即使如此,整个日本也就两三个人能以此为生。而且选手的赞助收入不高,他们得自己办比赛或开讲座,用这些收入维持生计。但结果是,忙于这些工作后,自己的训练就被忽视,成绩也下滑。我见过不少自称“职业选手”的人都是这种情况。

当然,我也想过自己办比赛,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Q蒙光富:要怎么样保持对越野跑的热爱,厌跑的时候怎么克服呢?

A上田瑠伟:其实我没有特别厌倦过这项运动。当然有时候状态不好,跑起来感觉不舒服,但从没想过放弃越野跑。自从开始越野跑后,我觉得马拉松变得无聊了。风景很美,通过越野跑可以去各种山、各个国家,这是很大的魅力。它丰富了我的生活。为了能自由地去这些地方,就得不断出成绩,靠这个养活自己。

Q蒙光富:你未来会跑更长的距离吗,例如百英里?

A上田瑠伟:是的。我现在的计划是明年想跑100英里。今年夏天之前,我会专注于训练。秋天之后,我想作为100英里的过渡期,跑一场100公里左右的比赛。目前我在考虑柴古的105公里赛,但还要看其他比赛和日程安排,最后还没定下来。


我的理想状态是明年6月能参加西部100越野赛。像霞慕尼这样的地方,我已经去过很多次,虽然风景很美,但对我来说已经有点看腻了,不够新鲜。当然还是很漂亮的。

相比之下,我对美国的超长距离越野跑更感兴趣。因为有赞助品牌Columbia的背景,我的第一次海外比赛在美国,第一次跑100公里越野也是在美国。所以我想参加西部100越野赛,通常会在2月跑新西兰的Tarawera Ultramarathon,争取拿到入选西部100的金票,然后6月参加比赛。


▲棋 逢对手,惺惺相惜。蒙光富和上田瑠伟在日本环富士山超级越野赛现场相遇并亲切交谈

Q蒙光富:2025年你还会来中国比赛吗?

A上田瑠伟:今年我本来还是想跑柴古,但那天正好和我孩子学校的运动会冲突。去年我没陪自己的孩子,今年我想陪着他一起参加,毕竟是和父母一起的亲子活动。

我想要在六月份参加一场比赛,最好是短一点的,比如25公里到30公里左右。要是有推荐的比赛,请一定要告诉我,如果是在中国就更好了。


选择少有人走的路:

大迫杰学弟,放弃驿传转越野跑。

非常羡慕中国越野跑商业氛围

Q越野一百:你与蒙光富多次交手,如何看待他近年来的爆发式成长?

A上田瑠伟: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柴古唐斯和泰国清迈的赛事。不过去年在柴古我一开始就冲在前面,所以没怎么和他一起跑,也没从后面观察过他的跑姿,所以有点不好评论。但前年的清迈他赢了100公里的冠军。从ITRA的成绩来看,他的表现非常出色,所以我一直很关注他。今年的香港比赛他还创了新纪录,真的是很厉害。我和他对决的时候,感觉他可能状态不太好,这是我的印象。

Q你觉得你和蒙光富各自有什么样的优势?

A我觉得他更擅长长距离一些。日本的田径选手都很厉害,但转到越野跑的人不多。所以在长距离,比如50公里、100公里时,训练量可能不够。

▲ 清迈by UTMB上田瑠伟在50公里组冲线

▲清迈by UTMB蒙光富在50公里组冲线

Q你曾是大迫杰的学弟,却未选择进入实业团走职业马拉松道路,而是坚持越野跑,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

A我算是大迫选手的后辈。我在佐久长圣高中,一所曾获得日本第一的驿传名校就读过。因为初中时的成绩被认可,我是以被“挖角”的形式进入高中的。但高中时期我经常受伤,没能打破自己初中时的任何一项纪录,也没能更新自己的成绩。所以我就想,大学如果还是以箱根驿传为目标,可能会重蹈覆辙——受伤、康复、着急、再受伤的循环。所以我选择了加入一个社团或者同好会,不是以箱根驿传为目标的团队,而是选择了以自己的节奏继续田径运动。

在那之前,高中时为了寻找解决伤病的办法,我读了很多书。当时我偶然看到了《Born to Run》(天生就会跑)这本书,第一次知道了越野跑这项运动。虽然当时只是模糊地觉得“想试试看”,但相比马拉松,越野跑的装备、交通费等成本更高,所以我就想着,等到成为社会人后再开始也不迟。那时候是这么想的。

我开始跑越野跑的契机是大二的时候。那时我19岁,快20岁了。我和朋友说,在20岁之前想挑战点什么,于是我们四个人报名参加了“东京柴又100K”——东京首次举办的正式100公里马拉松。四个人一起报了名,我的成绩不算特别快,大概8小时10分左右,结果是第五名。当时有一位女子特邀选手得了第一,女子精英Emi,是我之前赞助商Columbia(哥伦比亚)的运动员。她在前一年赢得了IAU100公里世界锦标赛。Columbia的营销人员来给她加油,看到我一个19岁的年轻人跑100公里觉得很稀奇,再加上我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就主动跟我搭话,问我“知不知道越野跑”“有没有兴趣”,这就是我开始越野跑的契机。


Q日本马拉松有箱根驿传这样的国民级赛事,但越野跑似乎缺乏类似的发展土壤。你如何看待这种“断层”?

A日本越野跑可能是2004年左右开始兴起的,在那之前,是被叫做登山竞赛。而箱根驿传已经迎来了第100届比赛,可以说历史相当悠久。相比之下,越野跑还是一种新兴运动,所以确实如这个问题所说,它的文化还没有完全扎根日本。

另外呢,日本越野跑文化发展的一些阻碍因素——这么说可能有点严厉——但日本自古以来就把山视为信仰的对象,老一辈人往往觉得“山不是用来跑的”,有这样的认知。所以,随着越野跑的人越来越多,和登山者之间的关系、跑步礼仪等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在欧美国家,登山者通常对跑者很友好,会主动让路,但在日本,对越野跑的理解和认知可能还比较低。我是这么觉得的。

Q你多次表达对中国越野跑商业化氛围的羡慕,认为中国选手更容易通过赞助和职业化养活自己。能否介绍一下日本选手的收入结构,是主要靠奖金维持吗?

A关于靠奖金维持生计的问题,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日本的情况,放眼全球也是如此。比如UTMB决赛,奖金是2万欧元,换算成日元,按现在的汇率大概是320万日元。但这对其他国家的选手来说也是一样,奖金并不能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就像前段时间的东京马拉松,冠军能拿到几千万日元的奖金,而且像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这样的赛事,顶尖选手还能拿到出场费。但在越野跑领域,即使是精英选手,参加比赛通常也只有报名费和住宿费免费,交通费还是得自己承担。所以,单靠比赛奖金吃饭在国际上都很难。

这时候就需要赞助商的支持了。像Salomon或者The North Face这些公司,对越野跑的理解很深,他们会赞助很多顶尖选手。但在日本,因为之前没有太多在国际上活跃的选手,所以比如Salomon Japan这样的机构,能提供的资金有限,很多选手最后只能拿到实物赞助而非现金。

我这边的情况是,我得到了Columbia Montrail的赞助。在我的学生时代主要是物品支持,但到社会人阶段,我加入了Columbia,以“运动员兼员工”的身份工作。除了员工的基本薪资外,还有额外的运动员补贴。通常需要每周工作5天,但我被调整为每周3天,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训练。

我不太清楚其他选手的收入情况,只是听过一些传言。但Columbia给我的支持金额,在日本其他运动员中算是非常优厚的了。除了作为员工的薪资,还有运动员补贴,再加上几乎无限制的海外出行费用,我可以自由参加海外比赛。相比之下,日本最大的户外品牌,比如Goldwin,可能都无法提供这样的支持。

关于日本选手的收入结构,我这边主要是赞助收入,比如Red Bull,还有其他品牌和制造商的支持。靠这些,我能维持家庭生活费和海外远征的费用。虽然有点紧巴巴,但如果能再加上奖金就更好了。

前段时间听说柴古的中国选手拿了100万日元的奖金。当然人口基数不同,但即使我的情况是这样,其他日本顶尖选手大多是边工作边训练,要么是“上班族跑者”,要么虽然自称职业选手,但赞助收入不多,只能自己办比赛或讲座维持生计。结果忙于这些,训练就懈怠了,成绩也下滑。

Q你的这种形式在日本越野跑行业里算是比较少见的。

A是的。日本目前对越野跑的认知度还是很低。马拉松和驿传的文化根深蒂固,优秀的选手往往能在这些领域谋生。日本有实业团(企业跑团)的体系,所以很难有好选手流向越野跑。

另外,箱根驿传的关注度很高,很多选手在跑完之后就觉得自己“跑尽力”,燃尽了,甚至放弃了跑步。我觉得这挺可惜的。

Q如果以后有更多优秀选手加入,越野跑这边会不会也出现像实业团那样的体系呢?

A实业团的体系是因为驿传才成立的,我觉得在越野跑领域不太可能实现。不过,去年大迫杰选手开始跑越野跑,还有国内一些名人,比如井上咲楽,她也积极参与越野跑,让普通人,尤其是跑者群体开始注意到这项运动。因此可能会吸引到更多人想尝试越野跑,说不定那些在实业团里跑得不顺的选手,也会觉得“山地跑也许更适合我”。

Q你曾提到日本越野跑选手的待遇和职业化程度远不如马拉松,甚至难以通过比赛奖金维持生计。你认为这种现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赞助体系缺失、赛事商业化不足,还是社会认知偏差?

A我觉得商业模式有一定影响。日本是个岛国,山地资源很多,但维护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种感性的因素。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东京这样的都市,年轻人更向往那种闪耀的生活。而在欧洲,山里散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日本虽然被山包围,但山并不那么贴近生活。加上传统的登山文化,认为上山必须装备齐全,这种意识根深蒂固,所以越野跑的普及还有难度。

不过现在有了Instagram这样的平台,拍山里的风景很“吸睛”,喜欢自然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但日本的越野跑,尤其是100英里这样的长距离赛事先行一步,对初学者来说门槛太高。如果能多一些3公里、5公里这样轻松参与的比赛,像Spartan Race(斯巴达障碍赛)或Color Run(彩色跑)那样吸引年轻人,可能会更热闹。

Q日本有大量的马拉松人才,你会鼓励一些马拉松选手来跑越野跑吗?你觉得越野跑能给他们更好的发展前景吗?

A这个之前也稍微提过,我不会劝阻,但确实挺难的。

年轻选手因为经济问题,很多会选择放弃跑步去上班。举个例子,像近江竜之介(Omi Ryunosuke),您听说过吗?去年他赢了Zegama的垂直赛(Vertical Race),现在23岁。他高中毕业后没上大学,直接说要做职业选手。但职业选手赚不到钱,他靠打工生活,几个品牌给了他不多的赞助费。

他之前有阿迪达斯的支持,但日本阿迪达斯这边给的钱不多。不过幸好他有个大资助者,加上他父亲在京都有个团队,靠办比赛的收入支持他。现在他从去年开始在海外训练,住在西班牙,今年换了品牌,签了全球合同,活动范围应该会扩大。他拿过青年世界锦标赛冠军,成绩很突出,但整体还是很艰难的感觉。上个月我和他父亲聊了聊,大概就是这种“勉勉强强”的状态。

我有一个徒弟,小笠原君,他也很厉害。他在普通公司上班,但公司很理解他,允许他休假去海外比赛,挺灵活的。但其他赞助商没给他多少钱。

Q原来如此,越野跑选手的处境依旧很艰难。

A是的。日本的赞助大多来自日本法人,比如Amer Sports Japan或Deckers Japan,日本由于人口限制只有这么大的市场,没法像中国那样面向更大的市场,所以能给选手的钱自然不多。

公司也会考虑销售额贡献。虽然越野跑在全球越来越受欢迎,但签的是日本法人合同,考虑到日本市场,收入就会非常有限。全球合同可能会有更多钱,但日本这边就是这样。

Q所以越野跑有可能吸引那些在实业团或箱根驿传有成绩、有实力的选手吗?

A这需要契机,比如在日本办高奖金的比赛。直接带他们去海外奖金赛也不现实。虽然日本市场小,但也得撒些“诱饵”,让田径专才觉得越野跑值得尝试,不然好选手很难进来。

Q那有个问题,箱根驿传的山地选手如果转到越野跑会很强吗?

A爬山的话会很厉害,比如6区或者5区选手。如果是垂直赛或富士山比赛那样的赛事,那些选手肯定很强,比如神野大地之类。但越野跑还有下坡。大迫君(大迫杰)下坡也都不行。我觉得田径选手6区选手可能更适合。

另外,看运动经历,纯田径出身的人运动能力单一,只会按121的节奏跑。而踢过足球、打过棒球、篮球、网球等球类运动的人,横向移动经验丰富,更适合下坡和跳跃树根。欧洲选手很多有滑雪背景,冬季运动经历也帮他们适应山地。我觉得这类选手更合适。

Q你觉得日本的越野跑,应该如何做到更好的商业化?

A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先有了这个才能商业化,还是商业化了才有这个?

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增加有像样奖金的比赛。不然顶尖选手没法靠这个职业化。我现在不怎么跑日本的比赛,很大原因就是奖金少。如果日本有这样的赛事,我会愿意参加,日本选手也能通过这些比赛迈向海外。

其次是直播。国外像黄金联赛已经常态化直播,柴古唐斯也在微信上直播。观众多了,企业才会愿意投广告费,支持比赛和选手。日本在这方面落后,把越野跑当观赏运动还不够成熟。如果大电视台能转播最好,但至少网络直播应该可行。虽然山里信号可能有问题,但可以用跑者拍摄或无人机。不能说完全不行,所以希望直播比赛能增加。这也能传递日本山地的魅力。


Q是的,直播的话观众会很热闹。去年柴古的前两名争夺就很热闹。

A还有,中国像柴古唐斯这样的比赛,娱乐性很强。我看见比赛前有摇滚乐队在起点表演,真的很震撼,而且赛后食物种类多得吓人,太惊讶了。

Q你会建议日本的越野跑运动员来中国参赛吗?

A是的,我推荐。跟欧洲比赛完全不同的文化,很华丽。虽然不是所有人都适应,但参赛者年龄层比日本年轻很多。待遇也好,能在像老街那样的地方跑比赛,很有传统风味。跑者会觉得“能在这种地方跑太棒了”,很激动,真的很推荐。

不过来中国,语言是个小障碍。但离日本近,只要有办法对应海外选手,日本选手可能会多去。


从选手到品牌主理人:

创建个人品牌Ruy,

探索日本越野跑运动员全新商业发展路径


Q2022年,你结束与Columbia的合作,创立了个人品牌Ruy,你创立Ruy的初衷是什么?

A之前我一直由Columbia Montrail赞助,但Montrail是美国品牌。后来我开始跑Skyrunning(天空跑),主战场变成欧洲。我发现美国品牌的越野跑鞋大多是为平缓地形设计的,抓地力不够,抗扭性也不强。而欧洲品牌,比如Scarpa或La Sportiva,鞋子更硬。

我所在的品牌不太适合欧洲的比赛,去欧洲比赛时经常被人说“你怎么穿着哥伦比亚跑步啊”。所以我想,为了提升自己的表现,跑鞋是最重要的,比服装还重要,于是我开始想自己选择跑鞋。

现在我跑鞋是自由选择的,穿不同品牌的鞋子。但很多厂商的赞助是服装和鞋子捆绑的。如果加入一个品牌,就只能穿那个品牌的鞋子,选择范围变窄,而且必须穿最新的款式。


但新款不一定比老款好,有时候初代鞋的贴合感更好。可作为受赞助的选手,必须穿最新款,有时就不是自己真正想穿的鞋子。这是Columbia时期我就有的感受。

所以我考虑过只做服装品牌的选项,与其穿其他品牌,不如自己做。当时我完全想象不出穿Columbia以外品牌的自己,所以就决定自己创立一个品牌。

其实当时是凭着一股冲动开始的,没想太多策略。但长远来看,现在我的收入几乎全靠赞助费,等我四五十岁时,这些赞助商不一定还在。为了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我想如果能把自己的品牌做起来,未来就能成为我的经济支柱,这是创立品牌的另一个原因。

另外,就像后面问题里提到的,日本的越野跑职业选手,甚至顶尖选手都很难拿到赞助费,大多只拿到物品支持。我想改变这种现状。我在Columbia得到了很好的支持,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活跃并取得成绩。所以我想通过自己的品牌实现这一点,不是只提供物品,而是真正支付报酬和奖励给选手。

日本大公司做不到的事,我想自己来做。这算是我对日本越野跑行业的一个回报吧。我希望自己的品牌能成为一个榜样,作为赞助商真正付给选手钱,让他们能够有收入。

Q如果你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得到了充分的赞助支持,比如国际大品牌的长期合作,你还会萌生创立Ruy的想法吗?

A2019年我成为Skyrunner World Series世界冠军时,其他品牌也没来找我。我一直跟着Columbia,可能是因为它是全球品牌。我觉得自己都拿了世界第一,应该会有Salomon、The North Face之类的大牌来挖我,但没有(笑)。

可能我自己没主动联系别人也有关系。但在日本换品牌也没用,其他日本品牌给不了多少钱。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没想着加入某个品牌,而是自己创立一个品牌。


Q在决定创立Ruy时,有没有其他人的推动或支持?比如合伙人、家人、朋友,或者行业内的前辈?

A是的。我一开始是和アンサーフォー(Answer4)一起创立品牌的。我之前住在高尾地区,和Answer4的小林先生关系很好。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品牌加入了我的标志性颜色——黄色作为点缀色。裤子的版型也根据我的喜好做了调整。

但一开始,工厂的生产线之类的东西我完全不懂,所以是完全依靠Answer4,像“抱着他们大腿”一样开始的。后面也有提到,初期大部分资金也是Answer4出的。不过,大概半年到10个月左右,最初的制造成本通过销售额就收回了,现在我完全还清了借款,没有任何债务了。

之前我们还共用过物流公司和仓库,但后来分开了一部分。现在有些面料是共享的,因为购买面料有最小起订量要求,比如夹克的面料我们会一起采购,但版型会分开设计制作。合作是有一点,但不是完全绑在一起。

Q对于一个职业运动员来说,创建自己的品牌容易吗?你的运动员身份是更多地带来了优势,还是挑战?

A现在我有其他人帮忙处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所以轻松了不少。但去年夏天之前,都是我自己在回复邮件、处理咨询,很辛苦。海外远征时也得抽时间处理,还要做库存管理,挺累的。现在这些工作稍微放手了一些,轻松了一点。

但另一方面,这也让我和粉丝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训练当然重要,但因为我参加海外比赛多,日本国内的比赛少,和粉丝交流的机会不多。通过品牌出摊,我能和他们互动,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也能听到鼓励的话。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加分项。

Q作为一个运动员兼主理人,时间管理对你来说是不是一大难题?你如何在训练、比赛和品牌运营之间找到平衡?

A是的。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的,不会让品牌活动影响到我的运动员活动。我觉得像tannuki或者Milestone这些品牌投入的精力比我多得多,我完全没到那个程度。

不过我心里有想做的产品和形象,不是完全靠自己搞定。现在有一个人在帮我,我把想法和创意丢给他,他会帮我推进。比如有个朋友也是越野跑者,他会帮我处理一些事务。

关于商业管理和营销,最开始小林先生也不是特别了解。去年我们从Answer4用的仓库换到了现在的仓库。新仓管会分析库存数据,发现我们生产过剩了,库存太多,被“责备”了一番。我自己没怎么学这些,但通过这些合作者的帮助在推进。

Q原来如此,现在好像摆放Ruy品牌的店铺不多吧?

A是的,现在很少。今年我想扩展销售渠道。昨天我去川口的RUNARX的店铺谈了合作,之后还打算去几家店跑销售。另外,在中国或者海外,我也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到我的品牌。

QRuy目前对你的收入贡献如何?它是你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还是更多作为一个长期投资和热情项目?

A现在Ruy的收入完全没有赤字。从22、23、24年到现在进入第四个年头,一直是盈利状态。但要说增长特别快,也不至于。因为我们没推出特别多的新品,也缺乏新鲜感,所以不算赚得特别多,但至少不是亏本。

从盈利的部分,我拿来支持选手,还有捐献大约3%的销售额给越野路线的维护,还有一部分用于新产品开发。但目前这些还没变成我的主要收入来源。


Q那Ruy是打算一辈子做下去吗?

A是的。去年之前我参加很多海外比赛,日本待的时间少,开会进展也慢。但如果转向100英里,比赛数量会减少,可能就有更多时间投入品牌。如果能扩展销售渠道,销售额大幅增长,就能雇更多人。品牌发展起来后,未来可能会成为我的生活支柱。

Q如果品牌未来大幅成长,会保持现在这样,还是会变成更大的团队或公司来管理?

A这得看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日本的独立品牌,比如Answer4或Milestone,已经算挺大了,但也就2到3个员工。包括“山と道”(Yama to Michi)在内,它发展很大,有了自己的大楼,雇了不少人。但我还没想过要不要做到那个规模。

毕竟品牌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我想保持一定控制权,比如产品设计。虽然我完全没设计天赋,但可以和设计师一起讨论,调整细节。不管品牌多大,我都希望能亲近产品制作的过程。

Q你觉得日本越野跑市场的现状有没有影响你,比如本土品牌较少,或者现有品牌的风格无法完全满足日本跑者的需求?

A不是说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日本有很多小型独立品牌(garage brand),像Answer4,还有最近的“燎原”(Ryogen),还有“狸”(tannuki)等等,能满足各种需求。

只是……怎么说呢。我加入进来也不会因此赚到钱,我的品牌市场和销售额是很小的。

另外,我创立品牌的一个目的是想回馈日本的越野跑行业。从销售额中拿出一部分来支持选手,或者像现在这样,我会给家乡的越野路线维护捐款。这些是我很想做的事。■

▲上田瑠伟向中国跑友问好

投稿、应聘兼职作者,请联系

trailrunner@126.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