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羊山新区二十里河街道立足辖区高校众多、企业集聚的资源禀赋,创新构建"校地企"三方协同治理机制,通过"思想联学、组织联建、服务联办、平安联创"四维联动,打造"党建引领、资源融合、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思想铸魂,构建校地企联学共育新矩阵,凝聚治理共识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思想引领。二十里河街道创新实施"理论强基+实践赋能"双轨培养机制,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想联学"体系。
理论学习"深"起来。坚持"周四大学堂",邀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系统解读党的创新理论,累计培训基层干部500余人次。创新"情景党课""院落党课"等形式,将理论学习与社区实践相结合,增强学习感染力。
干部培养"实"起来。去年10月,"羊山新区社区学院"在二十里河街道正式挂牌,成为街道校地合作的又一创新成果。社区学院以"理论授课、情景模拟、实践锻炼"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围绕教育管理、社区治理等五大核心内容,在新区设立多个教学点,培训范围扩展至全区,计划每年对新区社区"两委"全覆盖、培训居民2000余人次。
平安建设"活"起来。针对校园电信诈骗高发问题,创新建立"校地反诈联盟"机制,整合民警、网格员、高校辅导员组建"平安讲师团",已开展沉浸式反诈教育20余场,覆盖师生千人次。建立"社区网格+高校保卫处+辖区派出所"联动机制,开展校园周边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12次,打造起"教学区安心、生活区舒心、家属区放心"的平安共同体。
组织联建,打造校地企融合发展新引擎,强化治理支撑
组织力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引擎"。二十里河街道建立"1+3+N"组织架构,成立校地企党建联盟,下设思想教育、平安建设、社会服务3个专委会,吸纳辖区58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校地企联建支部"四级联动体系。
队伍联建激发活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将高校"学术导师"与企业"技术导师"纳入社区智库,建立"党员示范岗+企业责任区"联动机制。联合信阳市家具协会、万华禾香集团等成立"‘河’你一起"爱心服务队,开展帮扶困难群众、残疾人慰问等活动53场次,惠及群众1200余人次。
为企服务精准高效。推行"小河代办"助企安商,组建7支"红色代办助企队",开展"政策上门、服务到家"专项行动。今年已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房、用电等难题87项,助力企业"开门红"。
机制创新长效保障。建立"双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校地企融合发展事项,形成"需求征集—项目认领—成效评估"闭环机制。
服务联办,构建校地企共治共享新生态,提升治理效能
创新"三张清单"工作法,形成"居民点单、支部派单、校地企接单"服务链条,让治理效能转化为民生温度。
技能培训赋能发展。联合高校开设"社区技能学堂",开设家政服务、新媒体运营、电工维修等8大类课程,培育"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600余名,超额完成办事处2024年"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任务。建立"校企实习实训基地",推动200余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培训—就业—服务"闭环。
银龄服务传递温暖。打造"银龄幸福工程",组建由高校医学生、企业志愿者组成的"助老服务团",开展健康义诊等服务活动50余场。开设书法、声乐等课程,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法治建设护航和谐。建立"社区法治驿站",组织高校法学专家进社区开展"法治体检"专项行动,化解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32起。创新"社区调解员+高校法律顾问"协作模式,开展普法宣传进社区活动20余场,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机制创新,构建校地企长效协作新体系,释放治理动能
为确保校地企共建长效运行,二十里河街道构建"制度+平台+品牌"三维支撑体系,推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数字化平台赋能治理。利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平台,整合党建、教育、民生等数据资源,实现服务精准匹配、成效实时监测。建立"民意直通车"线上渠道,累计收集解决群众诉求300余件,办结率群众满意度98%。
品牌化建设提升影响。培育"益企惠民""无诈校园""乐享银龄"等特色品牌,以精准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通过创新宣传模式、深化校地企联动,推动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助力基层治理效能和社会文明程度双提升。
制度化保障夯实根基。制定《二十里河街道校地企共建联席会议制度》《资源清单动态管理办法》等制度,将共建成效纳入街道绩效考核体系,为长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步,二十里河街道将持续深化校地企共建机制,以"思想融合"铸魂、以"组织融合"益企、以"服务融合"惠民、以"机制融合"增效,以党建高质量推动辖区发展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