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近期与北京市档案学会合作,展开有关档案文化的系列寻访及报道。“档案”的出现由来已久,商代称“策”,秦汉作“典籍”,汉魏以后更有“文书”、“案牍”等称呼,清代以后就统一为“档案”了。所谓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再现历史真实原貌的原始文献。此次本报与北京市档案学会携手,走读北京的街区、乡村、大学、艺术馆、博物馆……实地触摸这座城市的记忆纹理,见证它的前世今生。

北京青年报联合北京市档案学会

“档案文化系列活动”第十六期

4月11日,20余位北京青年报的热情读者来到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秦红岭教授,以“打开历史盲盒邂逅那些名人——合院之城中的名人故居”为题,带领听众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讲台上的秦教授知性优雅,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以内容详实的70余页精美PPT为引导,讲述了自己在名人故居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心得和成果。其中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北京传统民居建筑、京味儿文化等段落,展示了秦教授从2008年到2024年走访拍摄13处名人故居的几十张实景照片。有些故居她反复去过多次,例如老舍的“丹柿小院”,就有2011年和2024年的今昔对比资料,充分显示了她对这一研究领域发自内心的喜爱和热忱。

北京青年报的热情读者中有不少文史爱好者,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大有收获。讲座结束后,有读者特地去向秦教授表示感谢,并且不无得意地表示:“今天讲的这些故居我都去过!”


五个主要名人纪念馆分布图

名人故居具有“名人”“宅”“城”三位一体的独特性

研究名人故居,首先要对这个词的含义加以界定,它是指名人出生或长期生活、工作过的住所,或者虽居住时间不长,但对其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场所。秦教授认为,与普通住宅不同,名人故居具有“名人”“宅”“城”三位一体的独特性,融合了属人、属物、属地三重属性。其中,属人性质,是指那些在某一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或备受景仰、对社会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已故人士的居所;属物性质,是指名人故居本身的建筑属性;属地性质,指的是名人故居所处的地域或城市空间。

秦教授分析,北京的名人故居保护主要涉及两类人物:一是在政治、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二是“京文化”的杰出代表。“如果选京味儿文化韵味最浓厚的名人故居,你们会想到哪一处?”秦教授抛出问题,有观众回答“老舍!”秦教授对此深表认同:“没错,一定是老舍,非老舍莫属!没有哪位作家像老舍这样代表北京,也没有哪位作家的作品可以像老舍的作品这样,直接用京味儿来定义。”


老舍故居布局图

“我经常跟外地来京去逛王府井的亲戚说,不要单纯只打卡王府井,再去几步之遥的丰富胡同,看看老舍故居,那里会展现出截然不同于王府井喧嚣的北京文化气质。”秦教授介绍,老舍故居是一个不太规则的四合院,建筑学的名称应该叫二进三合院,是四合院的低配版。“虽然是低配版,但是一点不影响它所承载的北京合院建筑那种老北京的情调。在这个院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很宁静的氛围:青石板上洒满斑驳的树影、庭院格局恬然而不失活力……”

故居院内那两棵主人当年栽种的柿子树,至今仍枝繁叶茂,秋天红彤彤的柿子成熟后,映衬着青砖灰瓦,非常美,“丹柿小院”也因此得名。赏菊也曾是发生在这所宅院的一桩盛事:老舍特别喜欢养花,他的菊花也养得特别好,每到重阳时节就会邀请友人来家中赏菊。作家汪曾祺曾在文中提到:“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秦教授说,每次讲名人故居,她都会提到院中的植物,因为植物是有生命的,而且有些现存的植物是主人当年亲手栽种,它们不仅见证了历史,还承载着主人的生活情趣和情感寄托。

故居中的代表植物

展现着名人各自独有的性格

每处故居都有各自的代表植物。郭沫若故居里栽有海棠、牡丹、芍药,但他最喜欢的是银杏树。“我建议大家秋天银杏叶变黄的时候去参观郭沫若故居,非常好看。”秦教授介绍,这处故居有棵银杏树,承载着特殊的情感记忆——1954年,夫人于立群患病需要离京休养,郭沫若将这株幼树从林场移植到当时的寓所,起名为“妈妈树”,祝愿孩子们的母亲早日康复。1963年迁居现址时,这棵寄托着深情的银杏树又被移栽到新居前院。顺着银杏树的故事,秦教授提到了故居中另一处生活场景。从现场展示的房屋平面图可以看出,前排北房与后罩房之间夹有一个东西狭长、南北窄小的小院,郭沫若与夫人曾在此亲手种瓜点豆,留下了点点生活印记。“2008年我去参观的时候,看到那里依然种着瓜豆,仿佛时光未曾走远,那种浓浓的生活气息令人感慨。”


梅兰芳故居的海棠树

梅兰芳故居正院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西府海棠,当年梅兰芳经常在柿树下清唱或起舞练剑。此外,外院垂花门两侧分别植有一“春”(椿树)一“秋”(楸树)两棵大树,取“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之意,寓意梅先生歌喉婉转,有如人间清音。在讲座现场,秦教授展示了一张去年4月拍摄的照片,带领观众领略故居最美的时节:盛花期的海棠,花朵累累,坠得枝条下垂。整个小院的天空都被花枝笼罩,地面上落英缤纷,当时的活动主题是“春游时节,再遇兰芳”,游客在此景致下欣赏京剧《天女散花》。“这样的观演体验,和在一般的演出场所看戏,心情和感觉完全不一样。”秦教授感慨道。

鲁迅故居位于阜成门西三条21号,他于1924年5月移居至此。翌年4月5日,正值当时中华民国的植树节,鲁迅请来花店师傅,在院内栽种了紫丁香、白丁香、碧桃、花椒、刺梅等多种花木。其中,前院的两株白丁香及后院的黄刺梅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年年开花。尤其是那两株白丁香,春日绽放时香气溢满小院。秦教授介绍,现在正是丁香花盛放的时节,又恰逢鲁迅栽种丁香100年纪念,鲁迅博物馆策划了“丁香百年记忆”活动。观众可以预约领取种子纸纪念卡,既可带回家种植观赏,也可留作一份特殊的文化纪念。

春日时节,纪晓岚故居门前的紫藤花开如瀑。据传,这架紫藤以及后院的海棠树,都是当年纪晓岚亲手栽种的。海棠树下有组雕塑:两人一坐一站,女子抚琴,男子伫立一旁。相传纪晓岚有位初恋女子,名叫文鸾,遗憾的是还未成亲文鸾就病逝了。海棠,亦称“断肠花”,这株老树,便成了那段刻骨初恋的见证与纪念。

一个个生动的植物故事,不仅展现了名人故居各自的特色,更让观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


四合院型制是中国式礼仪活动的形象写照

四合院以三进最为典型

而名人故居中以二进四合院为多

就故居的建筑类型而言,北京老城的名人故居大多是传统四合院。四合院,因其以庭院为中心、四面房屋围合而得名。它的基本结构包括大门、倒座房、影壁、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抄手游廊和后罩房。根据规模不同,可分为单进院、二进院、三进院甚至多进院,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可能拥有跨院,或形成二路、三路、四路并列的大宅院,可谓“丰俭由人”。其中,三进四合院最为典型,而名人故居中以二进四合院为多。

四合院的建筑设计强调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内外有别。正房通常为家中长辈居所,象征尊位;东西厢房分别供子女、晚辈居住,位置相对低于正房,体现出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南房靠近街巷,常为仆人起居之所,表明内外有别、主仆分明。古代女子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的就是不但不能迈出院门,就连一进院与二进院之间的垂花门都不能轻易迈出。四合院中的门第装饰、影壁设置、檐下彩绘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比如大门形制,所谓“门当户对”的“门墩”(“抱鼓石”)与“门簪”,都体现家族地位与社会身份;影壁上的“福禄寿喜”图案,则寄托着家运昌盛的祈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四合院已经消失或沦为大杂院,原有的建筑规制和传统风貌被破坏,“所以要了解典型的四合院,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参观那些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在那里你能了解四合院的基本形制。”秦教授重点介绍了几处名人故居的精品四合院建筑。

位于珠市口西大街的纪晓岚故居是一座极具文化象征意义的宅院。它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清式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这里原本是一座三进带跨院的四合院,东侧相邻的晋阳饭庄曾是纪府的一部分。2000年在两广路改造过程中,故居一度面临被拆毁的命运。经专家学者广泛呼吁,道路绕开少许,保住了主体院落,但临街的老门楼和倒座房被拆掉了,现存建筑为两进四合院,原来位于前院的紫藤成了临街景观,它不仅见证了纪府的百年风华,也诉说着这座老宅院在城市变迁中的命运起伏。

什刹海西南岸前海西街的郭沫若故居,原为中医世家“达仁堂”的私宅,再早据说是恭王府的花园。1949年后,这里曾短暂作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驻地,后来成为宋庆龄的寓所。1963年,郭沫若一家迁入此地,一直居住到1978年去世。这是一座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整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环境清幽。大门采用广亮大门制式,门扉开设在中柱位置,门洞深阔,如同一间独立屋室,显示出高规格的建筑等级。大门对面街边还设有一座砖照壁。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花园,内有高矮两座土丘,花园内有条小径引向坐北朝南的垂花门。进入内院后,可见回廊、暖廊搭配运用形成的抄手游廊格局,这是郭沫若故居在建筑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故居是一座典型的两进四合院,建筑面积716平方米。这里原为清末庆亲王奕劻王府的一部分(马厩),民国时期改建为住宅。这座四合院保存完好,典雅而规整。故居大门为蛮子门,门扉靠外檐柱,门外站人的空间很小。秦教授介绍,蛮子门在规格上不如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但是高于如意门。在古代,商人往往喜欢采用蛮子门。故居院内有青砖灰瓦的大影壁、秀丽的垂花门,东、西、北房都有装饰精美的穿廊,处处体现着四合院的清幽典雅和建筑之美。


老舍故居开放以前书房硬木镶大理石书桌

位于丰富胡同的老舍故居是一座二进三合院。进入内院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五彩木影壁,上面贴着由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的“福”字,寓意吉祥。院中耳房位置比较特殊。一般而言,耳房位于正房两侧,东西对称,紧贴着正房的山墙,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耳朵,但老舍家的耳房并非紧贴正房,其中西耳房是老舍的书房兼卧室。老舍曾对书房的格局进行过改造,增加了面积,同时还有一个在当时颇为少见的设计——在书房上面加了一个天窗,这在当时的北京四合院中十分罕见。这一巧思,可能来自于他在英国的生活经历。


北京城哪里是高密度的名人故居分布带

北京作为元明清以来的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一直是名人荟萃之地。无数文人墨客、思想家、科学家、革命者曾在此留下足迹,形成高密度的名人故居分布带。相对而言,故居多集中在东四与王府井大街、地安门大街、西四大街、宣武门大街的周边地带。秦教授重点提到了下面三个区域:

什刹海区域——历史上一直是名人荟萃之地。这里曾是清末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府邸(白米斜街),也有民国初年护国运动发起人蔡锷将军的寓所(护国寺街棉花胡同);爱国人士梁巨川故居在西海西沿,其子著名学者与乡村建设倡导者梁漱溟在这里度过了十多年的光阴。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名人都曾在此居住,目前对公众开放的有三处,即宋庆龄、郭沫若和梅兰芳故居(护国寺街)。此外,什刹海地区还留下过其他名人的踪迹:教育家陈垣、收藏家张伯驹、末代皇弟溥杰、国际友人马海德、作家田间、作家萧军、画家周怀民都在此居住过,留下宝贵的人文印记。

西城区宣南地段——分布着不少京剧表演艺术家与词曲名家的故居,如荀慧生、谭鑫培等。这些故居在空间上构成了京剧发源地,在文化上记录了京剧产生发展的历史。另外,此地许多会馆也留下过名人居住的记忆。例如,康有为在1882年至1898年期间多次进京参加会试和从事维新活动,以南海会馆(米市胡同43号)为长期住所;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时住在浏阳会馆(北半截胡同41号);鲁迅在绍兴会馆(南半截胡同7号)居住过,并在此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名作。这些故居与会馆共同构筑起一幅文化与历史交织的宣南图景。

东城区帽儿胡同一带——有末代皇后婉容婚前的住所、冯国璋故居、清末大学士文煜宅等,附近的雨儿胡同还有齐白石故居。

在秦教授眼中,名人故居自带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它们看似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但只要走进去,你就能听见岁月深处的回声,感受到那些曾在此伏案疾书、激昂演讲、潜心思考的伟大人物的精神力量。这些故居提醒着我们,这座城市曾孕育过怎样的思想、见证过怎样的历史。

近年来,北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断取得进展。除了开放得比较早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老舍故居、茅盾故居等,沈家本故居、林白水故居、马致远故居,以及位于东城区磁器口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也陆续完成修缮并向公众开放。然而与此同时,还有众多名人故居缺乏足够的社会关注,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被忽视,甚至面临消失。言至此,秦教授难掩忧思。

修缮保护之外,如何实现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也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秦教授认为,目前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很多故居展示方式单一,以静态展览为主,依赖文字介绍、老照片展示、文物陈列,缺乏互动性与沉浸感。在这方面,李大钊故居的创新之举让人耳目一新。他们编创了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打破传统展陈的边界,以院落空间为舞台,通过移步换景、实地讲解、参与互动的方式,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穿梭在院内、堂屋等空间,感受李大钊先生为人父、为人夫和为人师长的鲜活形象。

秦教授在讲座现场播放了《守常先生》片段,但剧中的李大钊还未出场,她就按下暂停键,给大家留了一个悬念:“后面的情绪调动特别棒!建议大家查查李大钊故居官网,在演出时段去现场感受一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枫

供图/秦红岭

编辑/王勉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

微信号|bqyiping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