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辅助驾驶,无疑是当下各大车企在互相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从早期L1级别的定速巡航、自适应巡航到如今更加聪慧的L2+级别,显然大家都已经完成一次脱变。而在本届上海国际车展上,广汽埃安联合滴滴自动驾驶推出的全球首台前装量产 L4 车型成为关注焦点。车企如何实现更高级别的组合辅助驾驶能力,如何在智驾层面实现破局,或许广汽埃安有话要说。
在2025年上海车展媒体日第二天举办的“2028车轮上的新世界——广汽埃安智慧出行畅想主题沙龙”上,就让我们收获不少,那么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他们究竟在智驾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先入局,再破局
关于组合辅助驾驶,广汽埃安其实是较早入局的车企之一。早在2013年,广汽埃安就推出了第一款无人驾驶的概念车——Winstar。直到2019年广汽埃安的第一款车型埃安S上市的时候,它就率先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搭载了L2级组合辅助驾驶的产品。至今,广汽埃安已经拥有了140万的组合辅助驾驶客户,组合辅助驾驶累计里程约40万亿公里。
而随着中国车企在智能化领域和组合辅助驾驶领域的高速发展,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广汽埃安就已经将带有激光雷达的高阶组合辅助驾驶带到了15万级的霸王龙和后续的RT产品上,从而实现了将高级组合辅助驾驶进行一个普及化的推进。
但俨然入局后,更需要破局,如何突破上线,显然成了广汽埃安当下立马要面对的事情。比如,在实现L4的过程中,在硬件上采用“超配”就是策略之一。10颗激光雷达构建起无死角探测网络,红外照相机补足生命识别短板,八大关键系统冗余设计确保行车安全。
与此同时,和滴滴的深度合作,也让他们在软驾层面形成驾驶协同,从而能够借助强大算力实现精准驾驶。值得一提的是,与特斯拉Cybercab久未落地形成鲜明对比,广汽埃安率先打破 L4 量产僵局,其实一方面是体现出了其合理利用本土化资源,进一步整合高阶组合辅助驾驶的渠道所需,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了中国车企在产业化推进上的高效执行力,为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注入强心剂。
潜力、实力与机遇
然而,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L4级领域中,中国较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从国际层面来看,人工智能算法、传感器核心技术等技术领域,外企不仅拥有先发优势和大量专利,同时他们也比国内更早构建了完善和成熟的监管体系,从而为测试到商业运行提供了完整的“一条龙”。
但即便困难重重,挑战多多。中国车企的智能驾驶发展潜力与实力依旧不容小觑。通过此次沙龙我们了解到,以广汽埃安2026年L4车型规模化运营规划为代表,通过以往累计的大数据优势,可以帮助广汽埃安进一步优化智能驾驶算法,提升技术成熟度。再结合与滴滴自动驾驶创新融合的商业模式,完美契合中国庞大且复杂的出行市场需求,为商业化落地提供新思路。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5G通信、大数据等领域所积累的优势及发展路径,同样也为智能驾驶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再加上国家对智能驾驶产业的重视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更完善的测试和法规政策体系所创造出的良好发展环境,都会共同推动中国智能驾驶行业向更高阶段迈进,最终实现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实无论是L3还是L4级别的组合辅助驾驶对于国内车企而言,更多依旧是任重而道远。但随着广汽埃安L4车型的即将登场,似乎让我们意识到“道”没有那么“远”了,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车企在智驾领域的实力和决心,更是我们在科技和多维度层面的全面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努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