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水域中,鲫鱼绝对是最常见的本土鱼种。对于广东钓友来说,平时除了钓上来罗非鱼以外,剩下的基本就是鲫鱼了。可是在2024年8月,广州钓友周先生却在珠江钓获了一条变异鲫鱼,周先生在切开它之后被它的鱼肉震惊不已。



据周先生说,当天他使用的是专门钓罗非鱼的饵料,那条鱼咬钩的时候,他只是觉得鱼竿一沉,以为又是常见的鲫鱼咬钩了。可当这条鱼被提上来之后,周先生发现它有些怪怪的。虽然它的外形和普通鲫鱼几乎一样,但它的鱼鳞却是横向分布的,看上去很特别,它到底是鲫鱼吗?



其实,这条鱼是原产于南美洲的外来物种,学名为条纹鲮脂鲤,俗称为巴西鲷或巴西鲫鱼。资料显示它们最早于1996年从巴西引入我国,后来由于养殖逃逸、人为放生等因素,导致它们入侵到了国内的自然水域中。



有意思的是,原产于南美洲的它们竟然与我国的鲫鱼长得很像,以至于很多钓友第一次见时都会误以为是本土鲫鱼。它们除了鳞片的排列方式有些不一样以外,其它方面基本都和我国的鲫鱼一模一样。



当然,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生长速度上,本土鲫鱼通常需要1到2年才能长到半斤左右,而巴西鲫鱼的生长速度远超本土鲫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只需半年就可以长到一斤出塘卖了。据记载,广东某水库曾捕获过重达四五斤的巴西鲫鱼,而它们的最大体重是可以达到20斤的。



周先生将这条意外钓获的巴西鲫鱼带回家后,怀着好奇心准备烹饪。当他用刀切开鱼腹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呆住了,它的鱼肉并非是常见的白色或淡粉色,而是呈现出很罕见的橙黄色,看上去就像是桔子的果肉一样。周先生见过各种各样的淡水鱼,但鱼肉是橙黄色的还是头一次见到。他用手指摸了摸鱼肉,发现肉质紧实有弹性,闻起来也没有异味,但这奇怪的颜色仍然让他心生疑虑,这鱼到底能不能吃?会不会是某种污染导致的变异?



其实,巴西鲫鱼不仅可以吃,而且营养价值非常高,因为它最初就是作为优质食用鱼从南美引入我国的。它的蛋白质含量不仅比草鱼、鲤鱼高很多,甚至比鳜鱼、黄鳝还要略胜一筹,在常见淡水鱼中仅次于青鱼。



巴西鲫鱼的鱼肉之所以会是橙黄色,是因为它的脂肪含量也非常高。它的脂肪含量是普通草鱼的3到4倍,这些脂肪在它的体内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主要分布在肌肉组织中,这不仅让鱼肉的色泽很鲜亮,还带来了入口即化的绝妙口感。



这种独特的肉质让巴西鲫鱼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制作成鱼片涮火锅都能展现出令人惊艳的美味。可以说,巴西鲫鱼完美融合了高营养与绝佳口感的特点,这种美味与健康并存的特点,让它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欢,走向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了我们淡水鱼养殖业中的热门鱼种。



虽然巴西鲫鱼的养殖范围早已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在珠江、长江等水域建立了稳定的野生种群,但它们的数量却始终未能像罗非鱼、清道夫那样疯狂扩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太好吃了。相比之下,罗非鱼虽然适应力强,但土腥味较重,清道夫更是因为肉质粗糙难处理而无人问津,这才让它们在野外横行无阻。



总之,巴西鲫鱼不仅让周先生大开眼界,也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些外来鱼种尽管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却因为经济价值高、肉质鲜美,反而难以在野外大规模繁殖。毕竟在吃货众多的我国,一种既美味又营养丰富的鱼注定难以逃脱被端上餐桌的命运,看来好吃又不会威胁到本土生态的外来物种才是受欢迎的外来物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