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不用花钱请鉴定机构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同意调解。”4月25日上午,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西湖法庭庭长张玮带着法官助理杨劲博来到辖区某枸杞苗种植基地,组织原、被告双方确定涉诉枸杞苗数量,争议金额随之确定。回到法庭,张玮让杨劲博为后续的调解工作做准备。

“诉讼往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久才能走完全部流程,但调解最快当天就能解决纠纷。”张玮正说着,一起金融借款纠纷的原告送来撤诉申请书,称被告已按调解协议偿还了全部欠款。

在当事人对法庭表达感谢之情时,记者发现张玮办公室的书柜顶上,卷放着两面崭新未启开包装的锦旗。

“这面是4月11日一被告科技公司送来的。”张玮将两面锦旗取下来,其中一面写着“秉公执法护营商 清正严明促企业”。


2021年,科技公司承租某写字楼部分商铺用于企业经营,并在征得原告同意后对商铺进行了装修,约定租期为3年。2023年7月,科技公司因经营陷入困境提前退租,但退租前未将商铺恢复至毛坯状态,且部分办公设备滞留现场。原告遂起诉要求科技公司支付恢复原状费用和租赁费。

“双方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将案涉房屋恢复成何种状态。”张玮细捋合同的每一项条款,发现合同中有诸如“乙方不得拆卸固定装修物”“增加的设施设备由乙方自行处置”“装修形成复合物的归甲方所有”之类的表述,最终认定不可分割的固定装修应归入房屋固有价值,无需拆除补偿,而可移动设备则由科技公司自行搬离,并综合实际搬离时间和原告扩大损失的情况确定了租赁费。

判决生效后,被告不解,认为自己已提前退场,不应再支付租赁费。“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合同条款的设立并不够完善……”张玮耐心地判后答疑,让被告意识到“这一判决其实帮我们规避了后续的法律风险”,于是主动筹措资金按期履行了判决,并执意送来锦旗。

另一面锦旗,则承载着一起承包工程合同纠纷的原告对于张玮化身“财务核查员”的感谢。


今年初,西湖法庭收到原告某劳务公司的诉状,称其按约完成被告某建筑公司分包的工程劳务后,建筑公司尚欠60余万元未结清,建筑公司则认为欠付金额仅剩50余万元。

“既然欠付金额核算有争议,那我们就锚定争议,先来算算账。”张玮主动承担起“财务核查员”的身份,在线上多次组织双方核对合同、结算单、转账记录等材料,逐笔梳理劳务工程与结算费用的对应关系,用了2天时间才捋清200余万元的账目争议和条款复杂的账目核算。

微信群里长长的核对记录,让原、被告双方心服口服,均认可了56万元工程款的判决。

作出判决后,张玮持续追踪履行情况,多次联系被告督促其主动履行付款义务。最终,被告在判决确定的履行期内全额支付了工程款。

“原本以为要打‘持久战’,没想到法院的‘售后服务’这么周到!”送来锦旗的原告笑着说自己准备的“强制执行申请书”可以作废了。

在张玮的案头上,散陈着不少欲纳入2025年上半年《西湖法庭受理民事案件暨助力基层治理工作分析报告》的案例裁判,此案亦在其中。

这份报告,是西湖法庭的司法建议白皮书。自2023年以来,西湖法庭以自身受理纠纷为“数据库”,定期形成分析报告并向辖区政府报送,数据细化到每个基层组织辖区发生纠纷的数量、主要案由、发生成因和化解建议。

“我们想借这份‘法治体检报告’,把对辖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往前推一步,协同政府共同做好涉企纠纷的前端预防工作。”张玮说。

来源:宁夏法治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