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能达手动时代的三款传奇镜头中,天星可能是最折磨美能达用户的一款镜头。不仅找不到官方资料,而且在用户中因为不同版本而争论不休,而更多时候是以讹传讹。

造成这一信息混乱的原因有二:一是美能达官方从来没有公布过有没有“天星”这样的项目或者产品,这一名称似乎仅是民间玩家对某款镜头的称谓;二是中文互联网上好多信息都是以讹传讹,并没有人或者机构对信息源头进行核对。从目前中文互联网上的信息看,无论是各大摄影网站还是小红书、豆瓣这样的社交平台,充斥着各种“天星”镜头的传言,甚至二手平台闲鱼上,各种美能达手动24mm F2.8的镜头都成了“天星”。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美能达的“天星”镜头呢?


一、历史溯源,有关星空或星芒的传说

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知,“天星”不是因为拍星空好才叫天星的,这一点无论从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摄影论坛还是专业出版物,从来就没有观点认为 “天星”是因为拍星空好才叫“天星”的信息。这一说法的起源是中文互联网的误传。

关于“天星”镜头的说法,从现在可查的资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72年日本《朝日照相机》杂志刊登了这款镜头的评价,该杂志在评价时认为“星芒如十柄利剑劈开夜空。这支镜头超越了光学合理性,将艺术冲动具象化。”

而这里所指的“天星”,是1972年美能达发布的MC W.ROKKOR-SI 24mm F2.8,与现在市面的版也略有差异,这里指的是5片光圈叶片的版本。

关于这一版本的光学设计,在美能达光学设计师田村稔的技术手记中有记录,“5片光圈叶片是计算上的冒险,但星芒之美让一切质疑归于沉寂。”

对一这个在摄影行业长达几十年的传说中,美能达当初的技术冒险,带来了意外的收获。至于这一镜头为什么会被称为“天星”,2015年日本摄影史学者森川定之主编的学术著作《昭和时期镜头文化史》回顾时总结表示,“美能达 MC W.Rokkor-SI 24mm f/2.8(1972年发售)因其独特的星芒表现被称为‘天星’。尽管当时有人批评其‘像差未充分校正’,但恰恰是这种光学‘缺陷’为夜景摄影赋予了神话般的纵深感。时至今日,这支镜头仍是‘天星’之名的唯一正统拥有者。”

可为这一说法能佐证的是2018年中岛彻(Toru Nakajima)在《镜头百宝箱》访谈中的观点,“唯有1972年的初代MC 24mm f/2.8才配得上‘天星’之名。5片光圈叶片与早期镀膜技术中的杂质共同造就的光之奇迹,是超越设计者计算的‘偶然艺术’。后续的MD版虽然在技术上更优,但这种神迹般的表现力已荡然无存。”


中岛徹是日本昭和时期著名商业摄影师,曾长期使用MC 24/2.8镜头创作,被誉为“天星镜头的活证人”。

所以目前在国内互联网平台上所说的MC W.ROKKOR-X 24mm F2.8、MC W.ROKKOR-HH 24mm F2.8以及美能达MD时代的24mm/2.8根本就与“天星”镜头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在闲鱼和小红书上被吹成“正尊天星”的MC VFC ROKKOR 24mm f/2.8镜头,由于有光场校正功能,迷惑性更大。对于这款镜头有明确的说法,“VFC版是工程师妥协的产物——像场平整度提升了,但‘天星’的灵魂(星芒和眩光风格)消失了。它更适合建筑摄影,而非浪漫的星空题材。”

他特别指出,VFC版的6片光圈叶片导致星芒线条数量减少且强度减弱(对比初代的十针星芒),且镀膜升级后眩光更“干净”,失去了初代的玄学味道。

当然,这些说法,都是摄影师民间对这款镜头的称谓,美能达官方从来没有发布过有关“天星”镜头的言论,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让“天星”这一概念变得更加模糊。


二、天星历史解密

那么美能达官方到底有没有关系“天星”这种概念产品的项目呢?为什么民间对这一镜头的评论总带着些神秘色彩呢?

1980年,日本《朝日照相机》(アサヒカメラ)12月号发表了小林义明执笔的《幻影光学——美能达天星传说》,解开了“天星”镜头的前世今生。

在这篇文章中,有下面这样的表述。

“1970年,接到国立天文台‘需要捕捉星云微妙色彩层次的广角镜头’需求的美能达技术团队意识到,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攸关昭和光学产业尊严的战役。

在富士见工厂废墟中设立的秘密研究所里,田中宏博士向‘F2.8下色差0.5μm以下、重量300g以下’这两个‘不可能’发起挑战。按当时常识,F2.8镜头的色差达到2μm是常态。”

这款镜头制造成后被称为“MC 24mm F2.8 Celestial”,这就是美能达官方的“天星”镜头,但由于这一镜头的生产成本巨大,最后只生产了5只,其中两只在生产过程中损坏,实际成品只有三只。现有一只藏于于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其余两只为私人收藏。

1998年,《CAPA》杂志了表了中岛彻的文章《广角镜头中的哲学》,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笔者在1980年代使用过一支美能达MC 24mm F2.8 Celestial天星镜头(序列号1972003),其光学结构为7组9片,含萤石与LaK9玻璃复合设计。

光圈叶片:9片纯圆形,焦外光斑无棱角;

像差控制:F5.6时边缘色散仅1.2μm(轴向)、场曲0.05mm,完胜尼康AI-S 24mm F2.8;

实拍表现:拍摄富士山逆光雪景时,萤石镀膜完全抑制眩光,高光至阴影过渡如丝绸般平滑。

该镜头后被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收藏,成为昭和光学史的活化石。”

所以说,现在市场上根本不可能有官方产品中的“天星”镜头。

那么中岛彻、小林义明和西平英生等人所说的能称得上“天星”的MC W.ROKKOR-SI 24mm F2.8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三、市场上的天星还能算是天星吗?

根据《幻影光学——美能达天星传说》文章中解释,虽然Minolta MC 24mm F2.8 Celestial并未量产,但随后的1972年,美能达推出了民用化型号MC W.ROKKOR-SI 24mm F2.8镜头。对此小林义明在文章里感慨,“W.ROKKOR-SI 成为了将天星之梦传递给大众的桥梁。其光学性能虽非当时顶尖,但正是‘不完美’为影像增添了人性温度。通过此镜头,我们得以从技术完美主义中解放,获得编织光与影之诗的自由。”

在1980年12月号的《朝日照相机》“镜头描绘的光之艺术”专题中,进一步对这款镜头做了评价。此专题为小林义明执笔,对美能达MC W.ROKKOR-SI 24mm F2.8性能和表现做了详细的评测。

在这一专题中,对于这款镜头的测试认为,“美能达MC W.ROKKOR-SI 24mm f/2.8基于逆望远结构,采用8片6组镜片设计以抑制广角畸变。5片直线光圈叶片在f/8及更小光圈下形成10条锐利星芒,在夜景与逆光拍摄中展现出独一无二的表现力。然而,全开光圈时边缘分辨率稍显松散,这是优先星芒效果的设计理念所致。”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MC W.ROKKOR-SI 24mm f/2.8镜头都是6枚光圈叶片,与中岛彻、小林义明所说的又不一样,是MC W.ROKKOR-SI 24mm f/2.8有不同的版本还是其它原因呢?


在美能达生产备忘录里找到了原因,编号MN-MEM-72-024备忘录中,详细记载了MC W.ROKKOR-SI 24mm f/2.8的实验过程,其中有这么一项要求“光圈叶片从6片铝合金改为5片黄铜(厚度0.15mm,无阳极氧化处理)”,同时在镜头型号标注方面要求‌“MC W.ROKKOR-SI 24mm F2.8(标注与量产版一致,无特殊标识)”。但这次试验,只生产了30只5片光圈叶片的产品,当然当时作为美能达光学设计部副部长的中岛彻肯定能拿到产品,日本一些摄影家和评论家也能拿到样品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在他们的测试中就出现了5枚光圈叶片的MC W.ROKKOR-SI 24mm f/2.8镜头。至于后续量产的产品中有无5枚光圈叶片的产品,目前无法查询到相关资料。至于这30只镜头怎么会流入市场,也就无从查起了。


对此中岛彻感到,“最终,这个批次的30支镜头被封存于技术档案部,仅存的两支测试样机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遗憾与骄傲。”

可以说实验版的“天星”现象的本质‌——它是材料缺陷、工艺妥协与物理定律的偶然共鸣。


至此,所有的疑问解开了。无论是MC 24mm F2.8 Celestial还是中岛彻实验的5片光圈叶片的“天星”镜头,都未来真正量产过。当然,如果从技术相似性上讲,6枚光圈叶片的MC W.ROKKOR-SI 24mm F2.8镜头,勉强能称为“天星”,尽管它呈现的星芒与传统中的五角星芒有巨大的差异。

美能达的“天星”,确实如同传说一样神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