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农业是稳定经济社会的“压舱石”。

近年来,四川营山县在稳固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以生姜、柑橘、油橄榄等经济作物和特色水产为依托,打造集种养、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并着力塑造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如今,营山县内农业特色产业一片繁荣,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稳步增长。

一镇一品驱动传统产业华丽转身

在成都务工的营山县双流镇长岭村村民小陶,4月23日偶然逛到营山县“营乐淘”电子商务平台,家乡的生姜腌制品令她眼前一亮,她当即就下了单。收到货后,小陶和家人一起品尝,绝美的家乡味道唤醒了浓浓的乡愁。

双流生姜能这么受欢迎,可不只是因为游子的家乡情怀,更在于其过硬的品质。双流镇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的沙质土壤,为生姜生长创造了绝佳条件。而且,生姜加工厂就建在种植基地里,优质的水源保证了产品原本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



营山县双流镇向来有“生姜之乡”的美誉,当地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生姜的习惯。4月26日,笔者来到双流镇长岭村,田间地头满是忙碌的村民,筑垄、播种、施肥,村民们动作娴熟流畅。

“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种植了近700亩生姜,要赶在立夏前全部播种下去。”长岭村党支部书记黄书明说,去年,四川名蜀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长岭村,收购当地生姜,加工系列生姜酱腌制品,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种植生姜的热情。

随后,笔者跟随四川名蜀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川走进了加工厂,只见浸泡着生姜的腌制缸整齐地排列在车间内,嫩生生的姜块让人垂涎欲滴。

“这仅仅是半成品。腌制好的生姜,再加上酱汁或冰糖、食醋,就制成了酱汁姜和糖醋姜。”陈川说,嫩姜用于制作酱汁姜和糖醋姜等腌制品系列产品,老姜则用于制作生姜粉、提取生姜汁制作生姜系列保健用品。

据陈川透露,公司成立之初便邀请到重庆红满都食品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过不断“试水”,今年可实现量产。“去年公司在双流镇收购了7万多斤生姜,今年的需求量将大幅提升。”

据悉,今年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部收购村集体经济内种植的生姜,与当地村民签订了种植订单。

在拓宽销售渠道方面,陈川也没少花心思。公司先后与营山营乐淘电子商务平台、重庆红满都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借助电商打开线上销路;此外,陈川还深入市场,足迹遍布川渝,在各个展销平台大力推介产品,目前,已与省内外30多家经销商达成了稳定的供销协议。陈川说,去年,公司的产值达到了300多万元,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增收,发放务工工资10多万元。

“龙头企业引领,双流生姜的名气越来越大,实现了产供销的良性循环。今年,全镇生姜种植面积稳定在4000亩左右,生姜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我镇乡村振兴的‘密钥’。”双流镇政府相关人员说。

据了解,营山多年深耕农业特色种养产业,唱响了“一镇一品”的品牌影响力,双流生姜、明德茶叶、黄渡柑橘等传统农业特色产业早已闻名遐迩,东升油橄榄、小桥黄精等近几年兴起的农业特色产业正如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逐渐在市场站稳脚跟。

升级扩容水产品闯出大市场

近日,被誉为“中国食材供应链第一展”的“中国食材电商节&预制食材加工与包装设备展览会”在湖北武汉盛大启幕。展会上,四川新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携鱼肉香葱、鱼肉虾仁等水饺系列产品惊艳亮相,凭借独特的风味与高品质,迅速成为全场焦点,赢得了各地经销商与消费者的青睐。

据四川新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长军透露,在短短几天的展会里,公司收获颇丰,来自全国20多家经销商相继奔赴营山考察洽谈,签订了代理和购销协议。

4月26日,笔者走进四川新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多条全自动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目前,我们的日产量可达8吨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川渝地区。”杨长军介绍,此次展会为公司打开了更广阔的销售市场,也促使产能不断提升。

据悉,多年前,杨长军创立了南充市营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延链补链,完善水产产业布局,他又创办了四川新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鱼产品精深加工。至此,一条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水产链条建成,填补了营山乃至川东北地区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的空白。



在营山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南充市营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自动增氧设备不断掀起白色水花,旁边池塘正进行晒塘消毒作业,为新一轮鱼苗投放做准备。

杨长军说,今年,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养殖尾水处理系统。高位池里鱼虾产生的粪便经池水旋流至池底中心后,通过排水系统收集至分解桶内,经分解后的液体流入装满生物填料并种有水生植物的生化处理池。在生物填料和水生植物协同作用下,吸附杂质、分解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经过沉淀净化,处理后的水可重新注入水池循环使用。

“这套技术不仅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大幅降低水损耗,还极大节约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杨长军表示。

在养殖基地繁育中心,工人们正往养殖池中抛洒营养液。据工人师傅介绍,这里养殖的是南美白对虾。虾苗引进后,会先进行淡化养殖,帮助其逐步适应低盐度水环境。现场,工人用抄网打捞起南美白对虾,晶莹剔透的小虾体长还不到2厘米,“这些虾苗是十天前投放的,刚投放时只有针尖大小,不到1厘米,再过20天左右的集中养殖,就会分池到户外养殖。”



“今年开始,我们计划每年养殖2至3批南美白对虾,今年首批已投放500万尾左右,预计7月份上市;紧接着投放第二批,中秋节前后收获后再投放第三批。”杨长军透露,今年公司计划投放南美白对虾总量达1600万尾,预计总产量可达30万斤。

城乡协同蹚出农文商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选取大个儿的、熟透的草莓,从果柄处折断,轻拿轻放……”在营山县东升镇的世纪田园草莓园,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活动正在展开。

营山县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双实”基地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饱满透红的草莓采摘下来,轻轻放进篮子。

随后,孩子们把清洗干净的草莓裹上晶莹剔透的糖浆,制作成冰糖葫芦,当品尝到自己制作的冰糖葫芦时,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喊道:“太好吃啦,这些活动真有趣!”

4月25日,笔者跟随“双实”基地负责人邓涛来到位于东升镇朝阳村的“双实”基地核心区,装修工人正忙碌有序地对区域内林立的楼宇开展装饰装修作业。“综合大楼、膳食中心、教学楼、住宿楼预计8月底全部投入使用,届时可同时接纳2000多名学生开展研学活动。”邓涛介绍道。

除了研学教育,营山县还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花经济”。每年春季,东升镇朝阳村等地便成为花的海洋。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黄灿灿的油菜花漫山遍野,微风拂过,花浪翻涌;彩虹步道两旁的油葵向阳绽放,像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村居内的各色花卉也不甘示弱,竞相争艳。一时间,镇内繁花似锦、游人如织。

美丽的田园风光带火了当地的农家乐。朝阳村的文记农庄里,食客们坐在院坝内,一边享受着乡村的宁静,一边享用农家美食。负责人文华东笑着说:“花开的时候,我们农庄日接待能力超千余人次,每天都得提前备足食材。中午和晚上宾客满堂,最忙的那个月,农庄收入接近30万元。”

东升镇党委政府顺势而为,引进东方世纪田园、绿领共享农庄等企业,大力发展亲民共享的旅游事业,将乡村打造成城市的“后花园”。

而紧邻东升镇的骆市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文旅项目。据骆市镇党委书记王兵介绍,今年圣水村举办的竹筏节,接纳游客3000人次左右,带动村集体经济大幅增收。此外,温祖村多次举办的枇杷采摘节也大获成功,酸甜多汁的枇杷深受消费者喜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购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营山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育的平台,还提高了传统农业的影响力,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了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营山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李婷、郭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