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信》上市一周年,恰逢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受好友董宇辉邀请,在故乡浙江省的莫干山,共赴一场春日之约。两人一起挖笋、做农家饭,闲谈,也开启了一场有关故乡、回家、读书的对话。
两人对谈故乡的话题在抖音冲上热榜,引发近7000万人围观,许多读者在直播间评论,“狠狠共情了”“感动到落泪”。
这也是麦家希望通过《人间信》带给读者的慰藉。但同时,讲起读者带给他的力量,书籍、作者、读者的奇妙联结,麦家也感慨不已:
作品到了读者手上,写作才真正完成。
一年来,几十万读者翻开这本书,见证着主人公逃避过去、回望过去,最终拥抱过去,也彼此分享着与这本书产生共鸣的时刻——
- 遇到《人间信》,仿佛遇到了过往的自己。
- 《人间信》让我打开了泪水的闸门,带走了我沉积在心底多年的淤泥……
董宇辉感慨,现代人背井离乡的漂泊感,本质是与现实的撕扯。渴望逃离落后的乡土,却又在钢筋水泥中怀念乡土的温度。
出走,还是归乡?这次对谈中,麦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01
故乡,一块与生俱来的胎记
麦家说:“一个人的出生地,就像一个‘胎记’一样,它是不会消失的。”
故乡塑造了一个人性格的底色。麦家生长在富春江边村庄,做农活近乎是他的本能。直播镜头中,他与董宇辉一同上山、挖笋、做青团,放松而自如。
一拿起锄头,麦家仿佛就有了用不完的力气,他挖出比大腿还粗的春笋,显得无比开心。这是他遥远而亲切的记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拿锄头割草,喂长毛兔,才因此换来了一年又一年的学费。
两位老友一起烧柴火饭,麦家又讲起自己在柴火灶台边捡到了一本《林海雪原》。这是他的第一本课外书,也是他阅读和文学之路的开端。
幼时,他所在的村庄“与汉代人的生活无异”,靠天吃饭、手工劳作,唯一的现代机械文明是两辆自行车和一台收音机。正是这种原始的环境,让他对自然与人性有了最朴素的认知。无论被拒稿多少次、陷入瓶颈多少次,内心那股坚韧的、不服输的农人般的劲头,成为了他日后写作的支撑。
一直等到终于回归故乡之际,麦家才发觉,自己最终选择的路与家人的期望如此相似。
对书籍和知识的敬畏,是父母给麦家的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麦家的母亲曾在他撕掉一张作业纸后打了他一巴掌,教导他爱惜字纸;麦家的父亲,则以最朴素的想象勾勒着孩子的未来,希望他“有文化”,因为“文化像太阳光,火烧不掉,水淹不掉。”
正因如此,麦家对读书和写作的喜爱,从童年时就在心里扎下了根。“文学是一片安慰人的大地。”
阅读,是麦家赋予蒋富春的一个疗愈之地。而整部《人间信》,也是麦家为读者搭起的疗愈之地。
02
那个等你回家的人
故乡并不是乌托邦式的存在。竹林茂盛、江水奔涌的如画景色,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家庭,深入其中,会看到很多秘密和不安。
离故乡越近,越有可能受伤。离开原生家庭,彻底与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甚至“断亲”,也成了当下许多人成人后的期望。
不少读者非常理解故事中的“我”:“千万爹的缩影”“东亚小孩受的伤仍然如此一致”“仿佛看到了从前的我”……和解之外,蒋富春的“出走”更切合了曾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们的想法。
传统的家庭模式,在书中被彻底颠覆了。父亲蒋德贵是大奶嘴、老童生、潦坯、日本佬,唯独不是称职的“父亲”“儿子”和“丈夫”;母亲和奶奶努力维持着这个家的运转,却无数次被父亲卷入旋涡,被她们捍卫的“家庭”伤害。蒋富春的出走、父亲出狱后的不辞而别,无疑更将“家庭”的幻影击得粉碎。
“家”到底是什么?“亲情”又意味着什么?
故事结尾,在痴呆症中已经忘却许多往事的奶奶,仍然能响亮清晰地喊出孙子的名字;而我也终于抱起多年不见的奶奶,在泪水中彻底与自己的过去告别。
故乡之所以令我们牵挂,也许只是因为有一个人正站在原地等待我们归来。
03
她们,教会我们生活
《人间信》中,奶奶曾经说:“福是要靠自己修的。”短短一句话,凝聚了无数生活的智慧。
泼辣而颇有心眼的奶奶、默默付出的母亲、为家里撑起保护伞的二姐、努力修复家庭裂痕的小妹……尽管生活将她们卷入了旋涡之中,她们却可以冲过难关,以广博的心胸接纳悔恨的泪水,永不停息向前走的脚步。
她们扛起了整个家的重任。虽然体力劳动是男人在做,但支撑整个家的是妇女。迎来送往,规划发展,子女教育,其实都是妇女在承担。
这是麦家对书中角色的礼赞,也是他对母亲的礼赞。少年时,他的父亲脾气暴躁,而温柔宽厚的母亲,成了他的保护神,帮助他一路度过了青少年难捱的时光。
但后来,麦家才意识到,母亲的力量绝不只如此。父亲去世后,麦家和母亲坐下来彻夜长谈,直到那时,麦家才发现母亲早已不在意伤害过他们的往事,他的母亲也才知道,原来他仍然生活在过往的阴影中无法抽身。“她瞧不起我。我读了那么多书,跑了那么多码头,早该放下了。”
麦家听到了心结解开的声音。那个时刻,他崩溃了,也被拯救了。
从那时开始,他慢慢选择用平和的眼光来回望曾经带给他痛苦的故乡。《人生海海》中的“上校”历经屈辱仍心怀赤诚,恰如麦家对故乡复杂的情感。五年之后,他再度捧出《人间信》,到这时再谈起家乡,他没有愁,只有念。
若心中仍有怨气,便写不出这样的故事。
这是他与故乡的和解。
《人间信》故事最后,麦家给出了一个温情的结尾。
我惊叹于亲情的力量,犹如幼时惊叹石板的压力败给小草来自季节和草根的力量一样。
这是对“家”的反叛,也是对“家”的回归。家庭,不再是一个模板,而回到了最本真的部分——亲情。那些曾指引过你、一直爱着你、在原地等待着你的人们,织成了一张温柔的网,能够在最重要的时刻接住你。
就像麦家所说:“无论人生多辛苦,无论走多远,总有人爱你,等你‘回家’。”
重磅预告!!
抓住春天的尾巴,来和麦家倪萍一起聊聊《人间信》吧!
4月30日下午2:00 ,抖音搜索@麦家@倪萍 高能开播!老友相见,当麦家的深沉内敛碰上倪萍的犀利幽默,会产生哪些奇妙的化学反应?全体小编搓手期待!
大家想听他们聊哪些问题、话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两位老师表示:随便问,百无禁忌!)
我们将在评论区随机抽2位朋友赠【《人间信》麦家亲签本+周边礼品】~(5月7号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