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 广交会上化州化橘红展位吸引大量客商。 彭 艺摄
右图 广东化州市盛放的化橘红花。 (资料图片)
四月化州,生机盎然。北纬21°的暖风吹过鉴江平原,10余万亩化橘红花迎风盛放,洁白的花朵宛如繁星点缀在枝头,处处弥漫着化橘红的芬芳,勾勒出一幅绝美的春日画卷。
近日,广东茂名化州市以化橘红“赏花经济”为契机,围绕化橘红“中国气候好产品”品牌和“药食同源”特性,通过“气候+产业+文旅”三维赋能,撬动化橘红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土特产彰显国际范
“2024年12月,化州化橘红作为茂名的特色农产品获得‘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不仅提升了化州化橘红的品牌影响力,也为茂名市农业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茂名市副市长王小慧说,截至2024年底,化州全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达13.26万亩,年产鲜果7.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5亿元,带动了35万从事化橘红产业的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化橘红系列产品已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小的橘红果,变身富民“摇钱树”。在化州市丽岗镇尖岗岭化橘红种植基地,化橘红种植大户谢耀锋说,他在丽岗种植化橘红150余亩,树龄已有11年,目前正进入丰产、稳产期,每年可收获化橘红鲜果约15吨,经烘干后加工成橘红丝、橘红切片,年产值达150万元到200万元。
在化州化橘红主产区平定镇,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说,2017年,他成立了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如今,合作社已构建起“合作社+公司+产业协会+村委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负责种植加工和研发,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公司负责品牌营销和市场销售,产业协会负责品牌认证与品质监管,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村委会高效对接农户,收集农户需求。目前,合作社成员已有300多户,每户每年增收超6万元。
化州化橘红有着1600多年的种植历史。2006年,化橘红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化州获得“中国化橘红之乡”称号;2024年,化橘红被正式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药食同源”得到认定。
近年来,化州市持续加大力度推进化橘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化橘红产业链条多种功能价值,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化橘红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鲜活实践。”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督查专员韦浩表示,通过“药食同源”目录落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化州市正让化橘红这一土特产彰显国际范儿。
“化橘红独特的品质特色取决于化州市内特定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化州年平均23.1℃的温润气候、1800小时的充足日照、1600毫米的丰沛降水以及地表丰沛的礞石矿脉,共同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气候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用科学解码化州的气候基因,“冬季无霜冻护佑花芽分化,春末夏初昼夜温差催化柚皮苷积累,盛夏雨季与果期需水量完美契合,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加上悠久种植形成的科学栽培技术,是化橘红获评‘中国气候好产品’的核心密码。”
化州市委书记邓泽友表示,化州今年将加快建设化橘红标准交易仓储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重点建设十里橘香示范带,串联博览馆、文创街与种植基地,打造集康养、研学、电商于一体的“化橘红贡园”农文旅综合体。
催生乡村新业态
万亩花海激活县域经济,也催生乡村新业态。3月15日,化州市举办以“化州化橘红·中国气候好产品”为主题的2025年化橘红赏花活动,各会场人潮涌动。游客可以上午漫步橘州生态公园花海,下午探访橘红博览馆走读“千年南药史”,晚上在民主步行街品尝化州牛杂、香油鸡等传统美食。一条线路满足多种需求,重塑了化州文旅格局,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化橘红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化州市平定镇积田大岭村,“化橘红+村播带货”“化橘红+摄影比赛”等吸引游客前来赏花、闻香、寻宝,形成“活动搭台、产业唱戏、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广东省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制茶师肖鸿表示,要打造化州橘红千亿元级产业,与茶叶融合是助力,与广东本土名茶融合是好选择。
从花海到餐桌,从非遗到康养,化州正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使赏花经济从昙花一现变为细水长流。化橘红赏花活动正在书写“一朵花激活一座城”的化州实践,从气候密码到千亿蓝图,从镇域联动到文化破圈,化州正在下一盘棋,以化橘红为子,布下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大局。(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