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印巴之间的局势越来越紧张。
在印度宣布的多项强硬措施中,最让巴基斯坦害怕的,还是印度河断流这件事儿。
因为一旦断流,将对巴基斯坦的农业造成致命性打击。
因此,巴基斯坦高层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印度“断流”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旅游重镇帕哈甘姆突发严重恐袭,爆炸发生在人群密集区域,造成26人死亡、近20人受伤。
受害者大多是前来游玩的印度平民,甚至还有一名尼泊尔游客。
事件震惊全国,很快,一个名为“抵抗阵线”(TRF)的武装组织站出来宣布对袭击负责。
对于印度政府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恶性事件,印度方面坚称,“抵抗阵线”与巴基斯坦境内的极端组织“虔诚军”有着直接联系,并由此把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政府。
巴基斯坦方面第一时间做出否认,坚决撇清与袭击的任何关联,称这是印度“甩锅”的老套路。
事件发生后,印度总理莫迪立刻中断了正在沙特进行的访问,连夜飞回新德里,亲自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
次日,印度政府火速推出一系列对巴基斯坦的“组合拳”式制裁:陆地边境口岸关闭、互发签证暂停、外交官驱逐、边境部队调动……
一切都在加速,空气中弥漫着战争前夜的紧张气息。
但最让巴基斯坦神经紧绷的,是印度在这次行动中释放的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要重新审视《印度河水条约》。
这是一份1960年在世界银行主持下签订的国际协议,划分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对印度河六大支流的使用权:
东三河(拉维河、比亚斯河和萨特莱杰河)归印度使用,西三河(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和杰纳布河)则主要供给巴基斯坦。
别看只是几条河流,这对巴基斯坦来说却是“命根子”。
全国约八成农田靠印度河灌溉,特别是在一些农业核心区,一旦上游断水,后果不只是歉收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都会受到严重冲击。
也正因为这一点,《印度河水条约》被称为印巴关系“最后的安全锁”,即使在过去几轮战争和冲突中,这项协议始终维持着基本稳定。
如今,印度却第一次明确表示要动这把“锁”。对巴基斯坦来说,这已经不是外交争执,而是对国家生存空间的直接威胁。
因此,巴方态度也格外坚决。
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在24日公开表示:如果印度真敢切断水源,巴基斯坦将视之为“战争行为”,并准备采取反击。
光靠强硬表态显然不足以震慑印度。
面对节节逼近的危机,巴方找上了中国......
眼看克什米尔局势持续升温,印巴边境交火不断,外交渠道几近瘫痪之际,巴基斯坦与中方展开了通话。
4月27日,巴副总理兼外长达尔应急致电中国外长王毅,详细通报了当前因恐袭引发的巴印紧张局势,并明确表态:
巴方坚决反对恐怖主义,不希望事态进一步恶化,更不想被误解为挑衅者,希望通包括中方在内的国际力量,保持沟通。
王毅外长在通话中毫不含糊地重申了中巴之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和“铁杆朋友”的深厚关系。
他表示,中方理解巴方面临的安全压力,支持其维护自身主权与国家安全的正当权益。
同时,王毅外长也提出18字建议:“希望双方保持克制,相向而行,推动事态降温。”
这18个字,既展示了原则立场,又避免火上浇油,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智慧。
的确,平民遭遇恐袭本应得到最强烈谴责,但当前局势复杂,真相仍有待调查。
若印巴各执一词、仓促对峙,不仅不利于查清真凶,更可能让克什米尔再度陷入战火泥潭,最终两败俱伤。
对于印巴两国来说,克什米尔局势的复杂性不仅在于边界争议,还深植于宗教、民族与历史纠葛之中。
过去几十年,印巴在此地多次爆发战争,屡次因误判滑向冲突边缘。
而这一次,如果双方不理性对待恐袭事件,不仅和平希望将再度破灭,甚至会触发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带来地区级的灾难性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发出“克制、对话、降温”呼吁之后,印度方面确实释放了一些微妙信号。
据巴方透露,印军突然在克什米尔上游地区开启了泄洪作业,一度导致巴控区多地水位快速上涨。
印度用与“断流”截然相反的手段,明显看出他们对巴基斯坦还是抱有极大的敌意。
这也带来了新的民生风险,部分巴控区甚至面临洪涝灾害的现实威胁。
无论是断水威胁还是泄洪警告,印度的动作说明:它虽暂时没有选择全面对抗,但仍在边缘操作、试探底线。
显然,这样的做法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利于真正实现地区和平。
希望印度也能看清当前的风险全貌,真正拿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巴基斯坦展开必要的沟通,推动调查进程公开透明,并在证据基础上追责,而不是在政治上先入为主、在行动上不断施压。
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局势失控,给本就动荡的南亚再添新火。
印巴之间缘何“硝烟再起”?——中国网
王毅同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通电话——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