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4月下旬,南亚局势骤然升温。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又一次成为火药桶的引爆点。4月22日,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震动全印,莫迪政府迅速转入战时状态。不到一周时间,印方高层频频会晤,防务安全机构通宵开会,而莫迪更在29日晚紧急召开与军方、国安高层的闭门会议,向军队发出一项极为罕见的授权,“完全的行动自由”。
从官方语境中的“毁灭性打击”到实际操作层面的“自由决定时间、方式与目标”,莫迪的这番举动,无异于给印度军方下达了一纸“开火许可”。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由莫迪亲自召开的会议发生在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会议前夕,该委员会正是印度国家安全政策的最高决策核心。换句话说,莫迪此举并非即兴发言,而是带有清晰预谋与结构部署的政治动员。
而印度军方会如何解读这道命令?答案显而易见——准备战斗。事实上,从22日起,印度前线已经开始大规模调兵遣将,调动战斗机中队进入喀什米尔空域加强巡逻,特种部队向边境集结,炮兵也陆续部署到关键高地。整个印控克什米尔及其边界周边地区,已处于临战状态。更关键的是,印度已经启动信息战与舆论战,在全国媒体上铺天盖地地渲染“巴方纵容恐袭”、“必须报复”的情绪,煽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为下一步行动预热。
这一切的背后,谁才是真正的目标?毫无疑问,是巴基斯坦。就在莫迪召开会议数小时后,4月30日凌晨,巴方通过其新闻与广播部长阿陶拉·塔拉尔发出强烈预警:印度可能将在未来24至36小时内发动军事袭击。塔拉尔表态严厉,警告印方任何“军事冒险”都将遭到“坚决果断回击”。这并非外交辞令,而是战争前的最后通牒。
事态发展至此,南亚两大核国家,距离直接军事冲突只差一根导火索。这并非夸张。纵观历史,从1999年卡吉尔冲突、2001年印议会遇袭事件、到2019年“巴拉科特空袭”,每一次印巴军事摩擦前夕,莫迪政府都曾释放类似“完全行动自由”的信号。如今,这熟悉的剧本再次上演,甚至更进一步。巴方也不再吞声忍让,直接将印度军事动向公之于众,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反制:预告战争,削弱奇袭效果,迫使国际社会介入。
而此时此刻,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异常寂静。美国仍陷于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内政风暴与对华对抗泥潭,对南亚事务表现出明显的冷淡与放任;欧盟因俄乌战争及能源危机焦头烂额;联合国则一如既往地“深表关切”却毫无实质动作。南亚两国就像被遗忘在地图边缘的火药桶,只要一颗火星,就可能引发一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震荡。
莫迪此举极可能并非单纯出于“打击恐袭”考量,更带有强烈的国内政治操盘意味。目前,印度正值全国大选前的关键筹备阶段,而莫迪面临的现实并不乐观:通胀压力持续、青年失业率飙升、舆论对其经济政策颇多质疑。此时打“国家安全牌”,动员民族主义情绪、强化军方忠诚、压制反对党声音,是一记屡试不爽的政治老招。
而他最希望的,是将一次局部边境冲突,塑造成一场“全民共同面对敌人”的国家叙事,以转移社会不满、凝聚选票支持。可以预见,接下来印方媒体将大力铺陈“莫迪强硬反击恐袭”、“印度军方打击敌国势力”、“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等标签,为下一步军事动作提供舆论铺垫。战争,不再只是边界问题,而是莫迪连任的政治工具。
巴方对此并非没有准备。据巴基斯坦媒体援引军方高层透露,空军与陆军均已进入最高级别战备状态,关键基地进入实战部署,部分边境军区开始非公开调动。从情报战到宣传战,再到战略威慑,巴方明显不愿再次成为印方的“政治替罪羊”,而是准备以牙还牙。
这场即将引爆的冲突,不只是两国的战争游戏,更是一场区域博弈的缩影。印度想在中美博弈中争夺地缘优势,用军事姿态获取国际战略筹码;巴基斯坦则希望通过坚决反制展示其不可忽视的安全存在,同时寻求地区盟友的战略支援。
对整个亚洲而言,这场危机意味着不确定性全面上升。从南亚扩散到中亚、东亚、印度洋区域,不管冲突是否扩大化,其地缘震荡效应将波及全球供应链、金融市场与国际安全格局。尤其在中东、东欧战火未熄之时,任何新的火点都可能引发“骨牌效应”,让世界更快滑向动荡与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