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普林尼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火山口的普林尼」→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火山口的普林尼”

2025年4月26日,已故罗马教皇方济各的葬礼在梵蒂冈举行,成千上万的天主教信众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前往梵蒂冈,送教皇最后一程,在公开的葬礼结束之后,方济各的棺椁被带至位于罗马的圣玛丽亚马焦雷大教堂,举行完最后的私人告别仪式后,方济各便下葬于此处。石墓上刻着他的名字,上面放着一束白玫瑰,显得庄重而又简约。


从被迫害到为帝王加冕:罗马教皇的千年兴衰

在基督教会史上,圣彼得被追认为第一位教皇,据说他是加利利海边的一位渔夫,在耶稣传道期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一度前往罗马城传教。公元64-68年,罗马皇帝尼禄掀起了迫害基督徒的狂潮,圣彼得在此期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殉道之举,使得他在罗马教会的权威与威望进一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教皇制度,是通过整合早期地方主教的自主权而产生,在2至3世纪期间开始明确,而圣彼得因其殉道之举以及同耶稣本人的紧密关系,被视作首任教皇。


梵蒂冈原是罗马城外的一片丘陵之地,名称可能源于伊特鲁里亚语,意为“预言之地”。这里正是圣彼得的墓地所在。到了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将基督教合法化,并且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大教堂,使得梵蒂冈开始成为了基督教的圣地,此时的梵蒂冈仍为罗马城的一部分,并未成立独立的政治中心。

到了5世纪,罗马帝国内忧外患愈发严重,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皇帝无暇顾及西部帝国的事务,匈奴王阿提拉、汪达尔人、哥特人开始了对西部帝国的破坏与劫掠。这时候,教廷开始填补世俗权力崩坏之下所留下的真空地带,时任教皇利奥一世通过外交手段与宗教威望,阻止了阿提拉与汪达尔人对罗马城彻底的摧毁,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基督教传播给这些曾经的异族势力。教皇的威望开始进一步彰显,不仅是象征意义层面的宗教领袖,更是逐渐成为左右欧陆政治格局的君王。

到了6世纪,教皇额我略一世统治期间,通过改革教会,组织慈善救济以及防御外族入侵,进一步提升了教皇在世俗层面的权威。梵蒂冈成为教皇活动的中心,并且开始接受土地捐赠,积累地产与财富,为后来的教皇国奠定了基础。

到了8世纪,伦巴第人对亚平宁半岛的威胁加剧,教皇斯蒂芬二世便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找到法兰克国王丕平三世(绰号矮子丕平),与他结成同盟,丕平三世承诺保护教皇并且击败伦巴第人。作为回报,公元751年与754年,斯蒂芬二世为丕平举行了涂油礼,授予其罗马帝国的官衔与实际意义上的皇帝之位。这是有史以来,罗马教会第一次为世俗统治者举行授予权力的仪式。


从此,教皇与世俗君主双重统治开始在欧洲大陆出现,教皇与国王的明争暗斗,也持续了数百年。公元756年,丕平将包括拉文纳与罗马城周边的大片土地,献给了教皇,从而形成了教皇国,梵蒂冈则成为了教皇国的核心。丕平逝世后,他的儿子查理曼继承了他的帝国,公元800年,查理曼在教皇利奥三世主持的加冕典礼上,被授予了“罗马皇帝”的头衔。大臣阿尔昆称这个帝国为基督教帝国,“正如罗马帝国的居民因共同的罗马公民身份而团结在一起,新帝国将因共同的基督教信仰而团结起来”。


从此,教皇与梵蒂冈的权力与威望,走向了巅峰。到了中世纪,教皇的权力一度凌驾于任何世俗君王之上。例如英诺森三世,他自称是上帝在世间的代表,主张教皇应当对一切世俗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威,他干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举,迫使英王约翰成为听命于教皇的封建主,并且组织威尼斯与法兰克封建主等人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一系列举措,使他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最强大的政治与宗教领袖,梵蒂冈的威望达到了最高点。


到了16世纪,被称为“战士教皇”的尤利乌斯二世亲自率军作战,击败外邦势力,组建神圣同盟以对抗法国,维护教皇国的独立性。在文化与艺术层面,他资助了米开朗基罗绘制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与拉斐尔绘制梵蒂冈壁画,使得梵蒂冈成为了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艺术中心。由此可见,教皇与梵蒂冈,是欧洲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环,中世纪的教皇们或通过纵横捭阖的内政外交手段影响欧陆政治格局,或通过赞助艺术天才创作以施加文化层面的影响力。


随着英法民族主义意识的兴起、世俗君主权力的扩大以及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教皇与梵蒂冈开始从权力的巅峰慢慢走下,法国大革命与启蒙运动更是进一步将教皇推离世俗政治的舞台。1809年,拿破仑吞并教皇国,庇护七世被囚禁,教皇的世俗权力从此崩溃。

1870年,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如火如荼,加里波第与马志尼率领的意大利王国军队占领罗马,教皇国从此彻底灭亡,教皇庇护九世退居梵蒂冈,自称“梵蒂冈的囚徒”,从此,教皇仅剩精神权威。到了1929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与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条约,承认罗马城内的梵蒂冈为独立主权国家,面积仅为0.44平方公里,这种国中之国的局面延续至今,梵蒂冈与教皇,依旧在精神与信仰层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西斯廷的白烟何时升起:新教皇选举受关注

教皇逝世后,其寓所即刻封存——即便方济各生前未居于此,传统仍严格执行。封印象征统治终结,梵蒂冈进入“宗座空缺期”,枢机团将闭门遴选新任教皇,西斯廷教堂的烟雾将昭示最终人选。

在这期间,梵蒂冈的一切事务将由一位名叫凯文·法雷尔的枢机主教来掌控,他担任教廷总司库一职,他执掌教廷权钥——从签署文件到监管葬礼,所有重大决策皆需其印章授权。这位77岁的枢机主教将承担宗座摄政的传统,暂时担任“代理教宗”执行方济各遗嘱中的简朴葬礼,其遗嘱明令:地下墓穴素葬,无镀金棺椁与繁文缛节,仅石碑镌刻“方济各”之名。凯文·法雷尔还将监督新教皇选举筹备。根据相关规定,在新的教皇诞生之前,梵蒂冈教廷不得做出任何重大决策与革新。

方济各的葬礼结束之后,万众瞩目的下届教皇选举活动就要开始了,届时全球一百多位80岁以下的枢机主教将通过闭门选举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下一任教皇。这场选举会议将在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举行,在这期间,枢机主教们要与外界完全隔绝,不允许使用任何通信工具与电子产品,西斯廷礼拜堂事先也会被清场,并安装电磁信号屏蔽设备,杜绝选举期间一切泄密与贿选的可能性。

投票开始时,每位枢机主教会收到一张写着拉丁语短语的纸条,上面写着:Eligo in Summum Pontificem,意为“我选××为教皇”,枢机主教们需要在这张纸条上,写下心目中候选人的名字,然后将纸条折叠,放置于圣杯之中。这期间,大家可以参与讨论,整个投票的过程,通常持续几天,如果关于候选人的争议较多,则可能持续数周之久。

在新任教皇选举期间,每天最多可以有四轮投票,上午下午各两轮,投票期间,枢机主教们每商量一阵子,就要停下来祈祷,然后再继续考虑与讨论,直到下一任教皇被选出——根据规则,得票数超过三分之二者,当选为下一届教皇。


投票结束之后,梵蒂冈的大烟囱第一时间向外界发出展示投票结果的信号,枢机主教选举团焚烧选票,如果有新的教皇诞生,烟囱中就会正常冒出白烟。如果这轮选举还未有人得票达到三分之二,那么执行焚烧任务的人,会在焚烧过程中加入一些特制的药剂,使得烟囱冒出黑烟,告诉外界,新任教皇还未产生,还需要再等等,选举工作会继续进行。当新教皇选举产生之后,会有一位枢机主教走到西斯廷礼拜堂的阳台之上,喊出一句拉丁语:Habemus Papam,意为“我们选出了一位新的教皇!”

由于教皇选举的古老仪式感与密不透风的保密性,我们暂时无法对下一任教皇做出任何预测与判断,只能说,有可能会历史性地出现一位来自亚洲或者非洲的教皇。梵蒂冈面积虽小,却有着长达千年的王权与教权斗争史,教皇曾经是叱咤风云的权力搅局者,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如今,却在庄重而又古老的仪式之下,通过信仰与劝谕,试图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权力游戏早已成为过往,只有古老教义中对善与真谛的向往,仍然直抵人心。

(原文刊发于《南方周末》,感谢编辑辛省志老师,原文链接:https://www.infzm.com/wap/#/content/292705?from=card_uid430927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