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约圣经》,耶稣亲自拣选十二使徒之一的圣彼得作为教会基石,由此开创了教皇制度。两千年来,逾265位教皇(方济各为第266任)持续引领着全球逾十亿信徒。在战争动荡与精神觉醒交织的历史长河中,以下七位教皇对塑造人类文明产生了尤为关键的影响。



1. 乌尔班二世(1088-1099)



首位因罗马政局动荡而在城外当选的教皇。1095年,他在克莱蒙会议发表激昂演说,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启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间持续数世纪的宗教战争。乌尔班二世呼吁西欧基督徒协助东方教友从塞尔柱突厥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宣称:“当向敌人发起进攻时,让所有神战士高呼:‘这是上帝的旨意!’”骑士、平民纷纷响应,1099年成功收复耶路撒冷,但捷报传至罗马时乌尔班已逝世。此后两百年间,八次主要东征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2. 尤里乌斯二世(1503-1513)



以“战神教皇”著称,他通过军事行动统一教皇国,并于1506年创立瑞士近卫队(至今仍是教皇卫队)。作为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赞助人,他委托米开朗基罗暂停陵墓雕刻,转而绘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此处至今仍是选举教皇的枢机会议场所。1506年,他下令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委任建筑师布拉曼特设计,奠定今日梵蒂冈核心建筑群的基础。

3. 利奥十世(1513-1521)



出身美第奇家族,资助文艺复兴艺术杰作,生活极尽奢华。为筹集圣彼得大教堂建设资金及军费,他延续出售教职与赎罪券的传统。这种“赎罪换金钱”的腐败制度激怒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触发宗教改革。路德质问:“教皇财富远超克拉苏,为何不用私产建教堂,反榨取穷人血汗?”利奥十世将路德斥为异端并于1521年将其革除教籍。

4. 庇护九世(1846-1878)



在位31年,史上任期最长的当选教皇。1854年确立“圣母无染原罪”教义,确认马利亚生来无罪的信仰。1869年召开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确立教皇在信仰与道德议题上的无谬误性。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他拒绝承认新政权,自称“梵蒂冈囚徒”,此后近60年教皇闭居梵蒂冈以示抗议。

5. 庇护十二世(1939-1958)



1949年复活节通过电视向法国发表讲话,成为首位使用电视的教皇。他宣布圣克莱尔为电视主保圣人。二战期间,其对待纳粹暴行的沉默态度备受争议,尤其因未强烈谴责大屠杀而遭历史学家批评。

6. 若望二十三世(1958-1963)



被称“善良教皇”,推动教会现代化。他谴责反犹主义,倡导跨宗教对话,1962年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梵二会议)。尽管确诊胃癌晚期,仍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临终前坦言:“至少我已启航,后继者将引领它远航。”其继任者保禄六世完成会议,引入本地语言弥撒等重大改革。

7. 若望·保禄二世(1978-2005)



首位斯拉夫裔及455年来首位非意大利籍教皇。通晓八国语言,出访120余国,以母语演讲拉近与民众距离。他坚定反对共产主义,支持波兰团结工会,助推东欧剧变。1981年遇刺后亲赴监狱宽恕凶手。2000年公开为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等历史错误道歉,成为首位造访犹太会堂、新教教堂与清真寺的教皇。其葬礼吸引200万人涌入圣彼得广场,创历史规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