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徐德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是农耕时代的悠悠岁月,而是智能时代的一日千里。要让创新像呼吸一样自然,创新要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的方式。”近日,杰出津门校长、天津一中校长杨静武在以“创新驱动,慧育未来”为主题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展上向全国同行分享自己的教育主张和学校拔尖创新人才探索经验成果。
据了解,作为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同期活动之一,此次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展由天津市教委主办,天津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天津一中承办。来自全国各中学校长、教师代表400人及天津各中学的校长和干部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前沿路径。
“本次活动不仅是天津一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展示,更是我市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领域积极探索的生动体现。”天津市教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天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面向人人,推出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项目,注重校内与校外、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努力提升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格,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面向部分,开展“青少年科创计划”,每年遴选100名优秀中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深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研究与探索;三是面向学科,遴选32个拔尖创新人才领航学科基地,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及跨学科等,重点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课程;四是面向部分学校,在市教委直属的5所学校(天津一中、南开中学、耀华中学、新华中学和实验中学)推行创新人才培养班,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
在主题发言中,杨静武以《创新人才培养的思与行》为题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天津一中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深入思考。他表示,“从学生发展的视角看,兴趣比天赋更重要。高中阶段进行创新人才培养,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兴趣、发展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志向。要以激发保护发展学生兴趣为课程建设起点,以形成学生的志趣作为大中贯通的终点。”
如何识别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的创造性?其表现是什么?在备受瞩目的主题报告环节,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心理学院教授师保国带来了题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心理学研究与启示》的精彩报告。师保国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特征是具有创新能力,也即具有创造性或创造力。这包括创造性的个人,也就是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创造性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思维过程、认知过程,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创造性的产品,兼具新颖与价值性或适当性;创造性的环境,可以安全地表达非常规想法的环境、氛围。
此外,本次活动还精心筹备了14门高中课程和一门大学先修课程,共计24节课,全方位展示了天津一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