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写作可借助AI完成,而不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学教育或学术训练时,中文的价值骤降。”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曾发表一篇文章,名为《中文系的使命、困境与出路》,表达了对中文危险处境的隐忧。

我们不禁思考:在科技洪流的席卷之下,中文如何冲出重围?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精通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等学校语言学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加强“语言+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意见》的发布是促进中文等语言学科转型的契机——实现中文+人工智能的双向奔赴,为加强中文数字化和数字中文化夯实人才支撑。

同时,教育部于4月22日公布了2024年度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烟台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8所高校新设数字人文专业,标志着高校在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人工智能时代,中文何以重要?

中文,带飞DeepSeek

一直以来,英语在编程语言中都占据核心位置。

但最近,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汪涛在《这就是中国》节目上发表的一段演讲——“中文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优势”,打破了公众的认知。


他提到,DeepSeek之所以爆火,主要并不是它技术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而是其效率获得了数量级的提升,从而使得它在相同性能的情况下,成本可以下降将近二十多倍。

研发团队采用了多种提高效率的技术,如底层编码语言PTX、降低精度、蒸馏方法等。这些技术本身并非DeepSeek独创,但其充分利用了这些技术,特别是在中文处理上展现出了显著优势。

DeepSeek充分利用中文的语言优势,从而打破传统AI发展的“高成本”枷锁,使其效率倍增。例如汉字在书写大小和发音长短上的规整,便于计算机进行处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单个汉字或词组的信息密度高,便于人工智能降低存储量和计算量;并且,汉字具有稳定性,通过常用字去建立新的词组适应具有共性的新生事物,使人工智能训练参数更少、有效的重复训练更多,准确性更高。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一言以蔽之:“中文是寻求共性的语言。”当中文成为“训练师”,AI不再需要重复解析复杂的语法规则,可节省不少算力,从而极大提升AI的运行效率。

数字中文建设,迫在眉睫

纵使中文有其自身优势,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受到的冲击不减。数字中文建设也成为服务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全面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突出重点。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负责人强调了“加强数字中文建设”这一战略部署的必要性。他表示,目前,中文在全球数字空间、网络空间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关键应用场景中内容占比低、影响力受限,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符。

鉴于此,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总体目标:到2027年,国家数字中文建设行动取得重要成效;到2035年,中文在全球数字空间、网络空间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关键应用场景中的使用占比显著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数字中文建设,以“融”为核心导向,强调深入推进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融合,从而实现中文数字化与数据中文化。这不得不依赖中文等语言学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浇铸”。

而利用学科知识的,是人。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饶高琦指出,我国中文数字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智能服务场景适配性弱,根源在于传统语言学人才缺乏计算思维,而信息技术人才又难以把握中国语言文字的本体特征和社会功能。只有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语言+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有效打通这一创新链条。

因此,数字中文建设,关键在于培养相应人才——他们既要深谙中国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律,又要掌握自然语言处理、语言资源构建等工程技能。具体举措包括,设计数字中文人才培养计划。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下,高校在中文与计算机学科交叉领域的人才培育方面持续发力!

人工智能遇上中文,无限可能

当前,人工智能成为学科布局的中心。2025年3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上提到:“高校要围绕人工智能加快学科和专业布局,加强人才培养和相关研究。”

中文,作为传统文科专业,也加入了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朋友圈”。

“中文+AI”,加速布局

走在前列的北京师范大学,掀起了一场中文教育的改革。2025年,学校正式启动“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招生,旨在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中文专业深度融通,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语言学和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够融合应用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北师大正在依托人工智能赋能新文科的未来!

山东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基地将数字素养融入课程,如面向拔尖学生开设“Python”语言、“古文字技能与实验”等数字化相关课程,培养“文科+技术”跨学科能力,借助数字化工具突破传统人文研究范式,实现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保护与创新性发展。

2025年4月,北京大学“未名学者”中国语言文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照例启动招生报名,遴选对象为北大中文系大一、大二本科生。“未名学者”项目充分结合人文学部“古典语文学”和元培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设置三个拔尖人才培养小班。其中一个便是语言与人工智能研究班,致力于培养技术与人文的跨学科人才。

“中文×AI”,深度融合

除了做中文与人工智能的“加法”,高校还将其“合二为一”,率先开辟了新的交叉专业。

早在20多年前,北大中文系便开始探索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应用语言学专业(中文信息处理)应运而生。这一交叉专业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并集,需要同时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有学生形象地形容这一专业为:“吟过诗词文赋,熬过高数线代,品过经史子集,研过算法结构,啃过句法文法,train过神经网络。”这种文理兼修的培养模式,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出口——该专业毕业生中,有人去硅谷的谷歌总部,有人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

在数字技术和人文研究不断融合的趋势之下,数字人文为高校中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2022年,数字人文专业正式诞生,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首个开设院校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至今已有15所高校率先开设数字人文专业。


结合各高校的专业简介,所谓数字人文专业,是信息科学和文学、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交叉融合所衍生的新兴专业。它以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领域为研究对象,倡导用数字的方式解决人文的问题,旨在培养能较好地掌握数字技术基础理论和人文学科知识,具备从事数字人文技术应用工作或数字人文研究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部分高校将课程设置分为数字技术类、文史类、交叉融合类、实践类四大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性、融合性、实践性特色。

“中文→AI”,空间广阔

甚至,近两年在高校的推动下,“文转理”成为不少学生冒险一试的赛道。

2022年,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2位本科生,做了一件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事——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直博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分别去往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和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他们在确定了由汉语言转向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意愿后,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补齐数理基础、顺利通过机考,才得以跨学科成功。

据悉,国内高校的自然语言处理散落在计算机系、中文系等院系中,不乏有来自中文专业的文转理研究生进入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萱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解释了这一现象,自然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是由语言学家书写,有语言学背景的学生更容易发现机器不能识别的错误。

中文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智慧。

中文学科,更是一切人文学科的基础。

我们始终相信,中文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泯灭。古有曹丕,以一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学的价值推向极致的高度;今有众多中文学科的创新者,敢想敢试,在这个激变的时代打破壁垒、守正出新。

譬如数字中文的出现,它正以代码为笔、算法为墨,在文理交织中联结情感与理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