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宏 每经编辑:陈星
每经4月29日电(记者 张宏)4月28日晚,北大博雅讲坛举办《解读中国经济》新书悦读会,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活动上解读了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与新挑战。
活动现场 每经记者 张宏 摄
林毅夫表示,利用好后发优势,即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速度可以超过发达国家,这正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逻辑。
展望未来,他表示,后发优势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已利用的时间,而在于当前中国产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中国与发达国家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及历史经验看,中国在2035年前具备实现8%左右高速增长的潜力。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潜力,在现实中我们还要为改革和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预留一些空间。
从现实层面看,人口老龄化不是影响中国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是有效劳动力,即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乘积,而中国的劳动力质量在不断提高。
此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研发周期短、资本投入相对少,人力资本投入至关重要。中国在本轮工业革命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中国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大学生;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强大的购买力优势,任何技术突破都能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
有人提出,要将经济增长模式完全从投资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他认为不能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增长,收入增长的基础是生产力提升,生产力提升依赖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离不开投资。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本质区别是增加供给还是增加需求。在他看来,增加供给和增加需求两条路都要走。
他认为,增加供给的主要目标是增加新的供给,也就是产业升级和创新升级,打造新需求、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增加需求的主要方式是优化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激活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