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这个在普通人听来陌生又神秘的专业,在浙江大学却已有近百年历史。作为农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它培养了无数为国家粮食安全默默贡献的专家。
可当一位高考684分的学霸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四年后却发现就业之路异常艰难时,她的母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去浙大还不如去普本了,要是当初少考100分,上个师范学校,现在孩子可能已经在体制内安稳就业了。"
也不怪家长对体制内太执着,实在是自己女儿所学习的专业——植物保护,不仅本科毕业难找工作,就连进体制内也不占优势:进企业?对口岗位稀少且薪资低得令人咋舌;走选调生?专业不符;考公务员?只能报考竞争激烈的"三不限"岗位。这样的局面也让家长对浙大的名校光环失去了信任,由此才有了这种感慨:去浙大还不如去普本!
“去浙大还不如去普本!”648分学霸考公无门,后悔多考了100分
当你对未来的选择只有一条路时,别人眼中再好的专业也能失去价值,客观来说,像植物保护、考古等这类的专业,看似冷门,实则在特定领域也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
植物保护专业虽然在传统就业市场上机会有限,但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在专业领域深耕?
不过看这名648分学霸的哭诉,和家长的吐槽不难看出,她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不愿意深造也并非急于求成,否则也不会后悔自己多考了100分,但是当初既然选择了名校的调剂选项,就应该为“被调剂到冷门专业”有起码的心理准备。
眼下女同学是把全部的目标都放在了进体制内这一条道路上,但假设回到4年前,回到那个填报高考志愿的深夜,女同学手握648分的高分成绩,让她放弃浙大,选择普本或者低一个档次的师范院校,她显然也是不甘心的。
为了名校光环放弃了热门专业,这个选择无可厚非,毕竟志愿的填报就是要有取舍的,可女同学和她的家长却做错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没有第一时间了解女同学被调剂的专业,这也导致她们到了毕业季,才发现这个专业既走不了选调生,也没有对口的考公岗位。
做错的第二件事,是没有确定好未来的努力方向,在接触了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后,女同学很快便能判断出自己对这个专业是否感兴趣的,但既然不感兴趣,为什么不尽早规划“转专业”呢?既然没有转专业,为什么不争取保研,将冷门专业的价值尽可能提高呢?
志愿的选择“有舍必有得”,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才是致胜法宝
被调剂到名校的冷门专业其实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女同学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导致她如今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最好的例子就是土木,985院校的土木专业在第一轮志愿填报过程中,往往无人问津,但在最终录取阶段却依旧能招到不少学生,这些学生不是不知道土木专业就业有多差,而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先以最低的分数进名校,再调剂到自己心仪的专业。
这样就能以最低的分数曲线进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看似占了几十分的“便宜”,实则背后也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毕竟转专业都是有成绩要求的,这份努力也弥补了高考分数上的不足。
而如今,当女同学面临无法考公、又不想就业的局面时,留给她的就只有一个选择:积极调整心态,继续深造,这也是性价比最高、牺牲最小的一个选择。
冷门专业所对应的一些领域,只有达到硕士或博士层次才能释放专业价值。植物保护专业的毕业生如果继续深造,可以在农业科研院所、高校、跨国农业公司等单位找到对口的高薪岗位。
年薪30万的岗位不是梦,关键要看学生自己愿意走多远,实际上很多冷门专业深造到硕士、博士阶段后,其核心竞争力反而比热门专业更加突出,志愿选择的这场博弈,本身就是“有舍才有得”,如何赢下这一局?关键就看学生自己能不能抓住机遇、能不能懂得扬长避短,否则再好的机会把握不住,后悔也是必然的结果。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