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召开健康体重管理专题媒体沟通会。会上介绍,在北京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过程中,市体育局将精准对接群众健康需求,统筹整合多方资源力量,从系统性构建体重管理服务体系入手,重点做好理念引导、服务供给、运动指导等工作,助力市民树立科学健康观念,逐步养成科学运动习惯。
全周期赛事+设施升级
群众广泛参与的赛事活动多达200项(次)
改扩建4个体育公园,新建或更新60处身边的运动场
构建全民健身新生态全周期赛事矩阵覆盖多元群体。2025年本市有丰富的赛事活动供给,从年初到年末有7个全国性的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针对职工、农民、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受众以及民族、社区、健身俱乐部等不同群体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对于三大球、群众冰雪活动和新兴时尚体育项目我们也是予以重点推广。此外,还有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举办的群众性赛事活动。今年本市计划举办马拉松、乒乓球公开赛、社区杯足球赛等群众广泛参与的赛事活动200项(次)。
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再升级。市体育局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持续破解“去哪儿健身”难题。2025年将持续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改扩建4个体育公园,新建或更新60处足球、篮球等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推进“国球进公园”“国球进社区”活动,配建乒乓球等健身设施400余张。随着健身场地设施网络进一步织密,市民家门口的运动选择将更加多元便捷。
多维指导体系
运动处方培训计划将培训千余专业人才
运动员体重控制经验将有“大众版”解决方案
科学赋能体重管理 健身专家走基层送服务。开展“奋进新征程 运动促健康”2025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走基层系列活动,组织优秀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志愿者等专业力量,深入社区、乡村、校园、公园开展体重管理指导,让科学运动知识触手可及。
国民体质监测+体重管理培训双驱动。
组织开展北京市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体重、身体成分检测是必测项目,指导各区积极为市民提供体重及体重指数的解读。
同步实施“运动处方培训计划”,全年培训450名医护人员,进一步完善我市体医融合专业骨干队伍。全年培训8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设体重管理专项课程,提升科学指导能力。
体育科研成果转化普惠大众。积极探索将竞技体育控重研究的相关内容转化应用于群众体育,将运动员体重控制经验转化为“大众版”解决方案,以竞技体育膳食营养管理为依托,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的有氧运动与膳食营养方案,让专业运动管理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多元传播矩阵
线上推出300场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
营造健康生活新风尚全媒平台科普宣传。依托“体育北京”“北京健身汇”“北京体育总汇”等新媒体矩阵,传播科学健身、科学减重知识,提高公众认知,动员市民积极加入体重管理行动中来。
开展公益讲座。举办300场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运动医学专家、营养师等开展线上讲座,倡导“运动+营养”的健康生活方式。
典型案例推广。宣传市民通过运动和均衡饮食成功管理体重的案例,增强公众信心。
跨部门协作
市卫健委与市体育局共建“运动+健康”协同干预模式
创新服务模式一是联合市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双方计划签订体医融合合作框架协议,就体重管理年活动以及下一周期体医融合工作进行谋划。充分发挥双方的专业优势,形成“运动+健康”协同干预模式,探索将运动干预纳入社区健康管理,为超重、肥胖人群提供“运动+医疗”综合服务。计划打造2个以上体医融合试点单位,设立“运动健康门诊”,由医生开具运动处方,体育部门提供专业健身指导(如适宜运动类型、强度、频率)。对慢性病肥胖患者,结合药物、饮食和运动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二是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出“科学运动进社区,体重管理促健康”的系列专项活动。依托高校强大的体育科学专业优势,深入社区,梳理体重管理工作的堵点和痛点,精准把握群众的健康需求,从政策制定和实施路径、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内容和标准,到不同人群的运动监测-评价-反馈-干预方案等方面开展研究。同时,在各区建立社区试点,以体重管理为抓手,积极推进靶点化、菜单化的运动方案应用,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运动促健康的生态化社区模板,让全体居民“懂运动、会运动、爱运动”,养成科学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文/张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