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有伴成长
让每个孩子成为
地球小守护者
“废弃物与生命” 低幼版教师共修营
2025 年 4 月 ,一场专为幼儿设计的 “废弃物与生命” 低幼版教师共修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实验幼儿园展开。在“废弃物与生命”课程设计师山竹(许爱靖)老师、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莲蓬(孙敬华)老师、友伴PeerCare的曹蕾老师的带领下,30名幼儿园老师和管理者经历了三天的零废弃专题的沉浸式学习。我们一起通过故事、游戏、实践与共创,共同解锁 “如何让零废弃理念走进 3-6 岁孩子的世界”。这不仅是一场教育方法的研习,更是一次关于 “连结” 的深度体验。 当我们对垃圾从选择“眼不见为净”到“身体力行”,教育者就为孩子们搭建一座通往可持续未来的桥梁。
用游戏,为孩子搭建
一座联结自然的桥梁
你选择带领孩子打开《还是一团糟》,狐狸的垃圾困境让孩子们惊呼 “原来乱扔垃圾会闯祸!”;当你和孩子一起拿起生活中被回收再利用的瓶瓶罐罐尝试玩一段即兴音乐的时候,是孩子们对环保认知生根的开始。当老师们在 “认祖归宗” 游戏中摸到纸张说 “这是大树变的”,在 “厨余魔法师” 课上发现蚯蚓能把果皮变肥料,他们终于懂得:垃圾不是 “消失的怪物”,而是 “换了个地方存在的自然馈赠”。这种 “物我相连” 的认知,让环保从 “道理” 变成 “心疼”——“妈妈,我们别扔旧毛巾了,它可以给小花擦叶子呀!”
老师们的三个零废弃共创项目:
把幼儿园变成环保实验室
1
“宝藏循环角”:让废旧办公用品
变身魔法材料库
寻宝行动:在教室角落放上 “魔法宝箱”,短铅笔、旧信封、破损文件夹纷纷 “入库”,孩子们用图画记录 “宝藏档案”:“这支短铅笔还能画 10 幅画!”
分类魔法:按 “纸类 / 金属 / 塑料” 给宝藏分类,顺便学会数学分类;头脑风暴 “旧物新用”,过期日历变手工书、回形针串成风铃,原来 “垃圾减量” 等于 “创造力升级”!
循环共享:作品摆满 “宝藏角”,每周五 “宝藏交换日”,孩子们用自己做的 “信封小船” 换同伴的 “彩虹铅笔”,笑着说:“你的旧物,我的新宝!”
2
“牛仔的奇妙旅程”:
旧衣服的情感重生
家庭联动:发起 “牛仔宝藏征集令”,收集穿小的牛仔裤、破洞外套,孩子们指着裤子说:“这是我两岁穿的,现在给弟弟做书包!”
创意改造:3 岁宝宝剪口袋做钥匙包,5 岁孩子用裤腿缝迷你书包(还保留着原来的腰带!),破损处贴上星星布贴,旧衣秒变 “限量款”。
礼物传递:把改造好的笔袋送给好朋友,附上亲手画的卡片:“用我妈妈的旧裤子做的,希望你喜欢!” 原来重复利用,是让物品带着爱继续流动。
3
“无塑用餐小天地”:
三餐里的环保实践课
问题发现:统计一周塑料勺使用量,贴上 “塑料大树”:“25→20→15…… 我们在让地球少生病!”
材料探索:摸竹勺的粗糙、闻木盘的清香,对比塑料勺的滑腻,孩子们自主选择:“我要带魔法木勺,它不会伤害小海龟!”
仪式感养成:装饰专属餐具(给竹勺画笑脸、给瓷碗补缺口成小鱼),记录 “无塑用餐天数”,集满 10 天就能去户外野餐 ——“今天你带环保餐具了吗?我们的绿色纪录又加 1 啦!
学员成长:
从 “教案执行者” 到 “理念播种者”
许多老师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变了:喝牛奶时会自觉清洗利乐盒,收快递时想着 “纸箱能做什么”,甚至在公园看见落叶也会捡回教室做堆肥。“原来我们首先要成为‘会生活’的人,才能带孩子看见生活里的环保密码。” 一位学员在笔记里写道。
让低龄版《废弃物与生命》,
成为你培育绿色公民的魔法棒
螺旋式设计:从 “垃圾去哪儿”(认知)→“3R 魔法”(方法)→“大家一起零废弃”(行动),符合孩子从感知到实践的成长规律;
弹性化实施:每个课时都有 2 选 1、3 选 1 方案,无论是小班的简单分类游戏,还是大班的堆肥实践,都能找到合适的打开方式;
跨场景融合:教室、厨房、家庭、社区全场景覆盖,让环保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友伴PeerCare是上海未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对外品牌名称。
我们致力于通过培育关心能力,来推动人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和谐共存。
我们相信,深度的联结可以为“人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Xin可能。
我们的核心工作是:围绕个人内在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依托“同伴学习、设计思维、心智发展理论”方法论,开展“关心”教育的课程研发和教育者社群建设工作。
我们持续探索跨组织对话、合作、共创和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