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4月26日,伊朗南部沙希德拉贾伊港突发爆炸大火,短短几天,死亡人数已上升至70人。28日,伊朗危机管理组织正式确认消息。内政部长莫梅尼在危机会议上痛陈,爆炸根源是“安全疏忽”,是港口管理当局对安全规程和防护措施的集体失职。表面上,这是一次事故,但稍加剖析,真相远比事故本身更让人警醒:伊朗,这个在外界眼中以“抵抗、强硬、反美”著称的国家,内部正深陷一场无声但致命的系统性溃败。
爆炸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个国家,可以在国际政治中高举拳头,但如果在基本治理上漏洞百出,动辄靠宣传掩盖现实,灾难就只会不断重演。沙希德拉贾伊港,作为伊朗最重要的货运枢纽之一,不是某个偏远角落的小码头,而是对全国经济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这样的地方,在战时状态下本应有最高级别的安全措施,结果却因为“安全疏忽”“虚假陈述”“被动防御失守”而酿成惨剧。莫梅尼的忏悔不过是替体制失灵打掩护,而不是对根本问题的解决。
在港口爆炸现场背后,真正映照出的是伊朗当下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危机:体制僵化,权力寻租,安全规程形同虚设,责任追究沦为官场内斗。伊朗高层口口声声宣称要打造“抵抗经济”,要实现自力更生,摆脱制裁枷锁,但连最基本的港口作业安全都无法保障,还谈什么自主发展?一场爆炸,把所有吹嘘都炸得粉碎。
这种事故的背后极有可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失误,而是利益集团长期掩盖、互相包庇、漠视规则的恶性循环结果。调查委员会自己也承认,部分案例存在“虚假陈述”,有些安全记录是被伪造的,有些报告是捏造的。换句话说,不是没人知道存在安全隐患,而是有人为了保住官位、保住生意,宁可睁眼说瞎话,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安全押上了赌桌。
在当前国际局势下,伊朗处境本已极其困难。一方面面对以色列、美国步步紧逼,另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狂飙、社会动荡不断。如果说外部压力让伊朗如履薄冰,那么像沙希德拉贾伊港爆炸这样的内部自毁行为,就是在冰面上自己凿洞。最糟糕的敌人从来不是外部,而是制度内部的腐烂与失能。
当局当然想要用一句“已经传唤责任人”“正在调查”来平息舆论,但熟悉伊朗政治运作的人都明白,类似的调查最终往往不了了之,小官被祭天,大官逍遥法外。沙希德拉贾伊港不会是最后一次,也不是第一次。从建筑倒塌、矿难爆炸到油罐起火,这个国家的危机并不只是经济困局或地缘政治,而是整个系统已经濒临失控,基本运作都在崩塌。
国际社会当然关心伊朗的态度。一个在核谈判桌上寸步不让的国家,如果在最基础的基础设施管理上都如此破烂不堪,那么无论它喊得多响亮,都难以获得真正的信任。而对美国、以色列等敌对国家来说,这种内部溃败的伊朗,无疑是最乐见其成的局面,不用打仗,自己就先垮了。
当一个国家面对重大灾难,依然只能用遮掩、甩锅、内部调查拖延战术来应对时,它其实已经失去了修复的能力。爆炸不是终点,而是信号。未来,类似的事故会更多,规模会更大,造成的政治与社会冲击也将更致命。伊朗的统治阶层或许可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表演强硬姿态,但他们无法逃避国内群众愈发膨胀的不满与绝望。
爆炸带走了70条生命,却未必能唤醒决策层的清醒。他们可能更关心如何控制新闻,如何平息愤怒,如何维稳,而不是如何真正解决问题。而在这种自欺欺人的温床下,今天是港口爆炸,明天可能就是油田起火、机场瘫痪,甚至政权根基动摇。
沙希德拉贾伊港的浓烟已经飘散,但伊朗社会的火药味还在累积。爆炸的,不只是集装箱和仓库,更是伊朗统治系统的信誉与未来。面对这样的局面,国际社会只能冷眼旁观,而伊朗人民,则只能在一次次灾难中,被迫为体制的腐朽与无能付出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