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月的风掠过沂蒙崮顶,将新绿染遍层峦叠嶂时,王力克先生的画架已在晨雾中矗立了九个晨昏。作为这段艺术苦旅的旁观者,我得以在朝夕相伴中,窥见一位艺术家如何将个人的创作意志熔铸进土地的年轮,在光影的变奏里构建起超越时空的精神图谱。这场为期九天的写生,与其说是技艺的展演,不如说是一次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度叩问——当数字时代的影像技术正消解着写生的传统意义,王力克却以近乎苦行僧的姿态,在沂蒙的山川脉络里,重新锚定了绘画作为人类精神镜像的永恒价值。
《空谷回声》
《远山近水》
一、追光者的时间哲学:在分秒里雕刻永恒
每天清晨六点的天光,是王力克与沂蒙山水的秘密约定。他以站立的姿态迎接第一缕阳光,这个看似寻常的习惯,实则暗藏着对绘画本质的深刻理解:唯有始终保持与画布的审视距离,才能在退后的瞬间捕捉到整体的气韵流动。这种“进与退”的空间智慧,恰似中国传统画论中“远观其势,近取其质”的当代演绎,在数字绘画泛滥的今天,更显其坚守的重量。
春日的光线是捉摸不定的诗行,每一刻的色温变化都在改写山川的表情。王力克却能在这稍纵即逝的光影魔法中,以日均完成两幅大尺幅创作的惊人效率,将时间的碎片锻造成永恒的视觉文本。这种近乎偏执的勤奋,让人联想到王希梦在《千里江山图》中穷尽青绿色调的极致追求,亦如莫奈在睡莲池畔面对光影变幻的百折不挠——他们都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证明了艺术创作从来不是灵感的偶然垂青,而是源于对技艺的虔诚信仰与日复一日的自我磨砺。当他的画笔在画布上奔走时,早、中、晚的光线已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光源,而是被转化为情感的光谱,在冷暖交织中诉说着对土地的热恋。
《山谷中的小溪》
《窗外的风景》
《逆光的杨树和小溪》
《百泉峪的山水》
《雨后的远山》
《山谷中的海棠》
二、山川的精神显影:从地理脉络到人文肌理
沂蒙的山是有记忆的。那些裸露的岩石肌理,刻写着革命年代红嫂们用乳汁哺育伤员的悲壮;蜿蜒的山道纹路,回响着沂蒙六姐妹肩扛弹药箱的铿锵足音。王力克的写生从不是对自然的机械摹写,而是以画笔为探针,深入这片土地的精神岩层。他画中的桃林不仅是春日的具象,更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当代转译——当粉色的花雾漫过石墙,当晨光为梯田镀上金边,画面深处涌动的是对和平年代的礼赞,是对“土地养人,人敬土地”这一朴素真理的深情回望。
代表作《老家》的暖灰色调,堪称一曲关于“沉默的尊严”的视觉挽歌。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石墙,蜿蜒在画面中的土路,以及墙角蜷伏的老碾,构成了沂蒙人精神世界的物质象征。王力克刻意淡化了色彩的戏剧性冲突,却在斑驳的肌理中暗藏玄机:粗粝的笔触既是对土地质感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沂蒙人“不张扬、不造作”性格的视觉转译。这种“以简驭繁”的处理方式,与宋代山水画“贵简淡而不贵浓艳”的美学传统遥相呼应,却又因注入了鲜活的当代经验,而成为独一无二的“王力克式语汇”。
《老家》,1984年
第八届美展优秀奖
《百花峪的早晨》,2007年
《孟良崮的午后》,2019年.
《百花峪的秋》,2011年
《百泉峪的水塘》
三、丹青的精神归处: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架设桥梁
观王力克的画作,总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传统与现代的微妙共振。他的写生姿态承接了黄宾虹“师造化”的衣钵,却摒弃了文人画的玄奥晦涩;他借鉴了西方印象派的光影表现,却从未迷失于形式的狂欢。这种融贯中西的艺术自觉,在《春彩绘沂蒙》系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他用饱和的油彩涂抹崮顶的新绿时,笔触里流淌的是中国写意画的酣畅;当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梯田的层次时,暗含的是对北宋山水“三远法”的现代诠释。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的作品始终在“宏大叙事”与“个人视角”之间保持着精妙的平衡。他画沂蒙的山川,却不止于地理风貌的呈现,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正如王希梦在《千里江山图》中寄寓的家国情怀,王力克笔下的沂蒙,既是具体的、可触摸的故乡,更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共同的精神归所。这种将个人体验升华为集体记忆的能力,正是其艺术超越地域局限,获得普遍共鸣的关键所在。
《远乡》
《山谷中的人家》
《山水之间》
《午后的大洼》
《窗外的小水塘》
当写生结束的那个傍晚,夕阳为画布染上最后一抹赤金,我忽然意识到:他笔下的沂蒙早已超越了自然景观的范畴,成为一个关于“坚守”与“超越”的精神寓言。在这个图像快速消费的时代,他以每日站立作画的身影,为艺术创作竖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用对沂蒙山水的持续凝视,证明了真正的艺术从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艺术家与土地、与时代、与自我对话的结晶。那些凝结着晨露与夕阳的画作,终将成为时光长河中的坐标,让后来者在仰望时,依然能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对土地的赤子之心,以及对艺术信仰的灼灼热望。这或许就是王力克写生创作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当我们的目光足够深沉,笔尖足够虔诚,平凡的土地终将绽放出超越时空的精神光芒。
文/阿沛,来源:铅笔头art空间)
艺术家简介
王力克,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山东大学荣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檀国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写意油画院研究院院委,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委,第三、四届中国油画展评委,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