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5 日至 5 月 1 日,我们迎来第 23 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 "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劳动者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让每一位奋斗者在职业道路上都能拥有坚实的健康保障。
一、职业病:不止于身体,更要关注心理
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划重点:传统认知中,职业病常与尘肺病、化学中毒等身体疾病相关,但随着现代职场压力增大,长期高压、高负荷的工作环境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需纳入职业健康防护范畴。
构成法定职业病的四个条件
1. 患病主体: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2. 时间范围: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 致病因素: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
4. 法定目录: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目前共10类132种)。
二、了解法定职业病:守护健康有依据
我国法定职业病分为10大类,涵盖从身体到心理的多重风险:
•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种):如矽肺、煤工尘肺;
• 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常见于化工、制药行业;
•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与电离辐射暴露相关;
• 职业性肿瘤(11种):如苯所致白血病、石棉所致肺癌;
•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包括噪声聋、高原病等;
• 其他类:还包括皮肤病、眼病、耳鼻喉疾病等,以及近年逐渐被重视的职业心理压力相关疾病(需结合具体工作环境评估)。
三、职业健康检查:全周期守护你的健康
职业健康检查是 "早发现、早预防" 的关键环节,包括:
• 上岗前:确认是否适合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岗位;
• 在岗期间:定期监测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 离岗时:评估职业危害对身体的影响,为后续健康保障提供依据。
小贴士:建议劳动者主动要求用人单位安排检查,尤其是长期处于高压、高风险岗位的人群,可提出增加心理评估项目。
四、劳动者义务:主动防护,对自己负责
作为职场人,我们需主动承担起健康防护的责任:
✅ 学知识:了解职业卫生常识,增强职业病防范意识;
✅ 守规范:遵守职业病防治法规和操作规程,不盲目冒险;
✅ 会使用:正确佩戴和维护防护设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 早报告:发现事故隐患或身体异常,第一时间向用人单位报告;
✅ 重心理:学会自我调节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五、疑似职业病?维权流程看这里
如果怀疑自己患上职业病,别慌!按步骤依法维权:
1.诊断申请:到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诊断,携带材料包括:
◦ 职业史和危害接触史(工种、接触年限等);
◦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 工作场所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 其他相关资料(如病例、影像报告等)。
2.工伤认定:确诊职业病后,向社保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3.劳动能力鉴定:根据鉴定结果,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或向用人单位索赔。
六、关爱劳动者,从 "心" 开始
现代职场中,加班、竞争、人际关系等压力正悄然影响着劳动者的心理健康。企业应:
• 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设立解压空间;
• 合理安排工作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包容的职场环境。而作为劳动者,也要记得:健康是奋斗的基础,学会关爱自己,及时倾诉压力,才能走得更远。
这个宣传周,让我们共同关注职业病防治,尤其别忘了 ——心理健康,也是职业健康的重要一环!转发提醒身边的职场人,一起守护健康,向 "职业疾病" 说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