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准噶尔的恩怨纠缠了整整七十年,从康熙打到乾隆,硬是把一个草原霸主打成了历史尘埃。但最让人不解的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明明已经灭了准噶尔汗国,为何两年后还要赶尽杀绝,甚至连“灭族”这种极端手段都用上了?翻开史料才发现,准噶尔这波操作堪称“史诗级作死”——瘟疫内乱、反复叛乱、勾结沙俄,硬是把乾隆帝逼成了“灭族狂魔”。



一、准噶尔自己挖坑:从鼎盛到内耗的疯狂坠落

准噶尔原本是清朝最难啃的骨头。噶尔丹策零在位时,靠着和清朝议和换来了二十年和平发展期,畜牧业、农业全面开花,甚至能跟沙俄掰手腕。但乾隆十年(1745年),一场大瘟疫彻底改写了命运。这场病灾持续数年,连噶尔丹策零自己都没扛住,五十岁就病死在伊犁。

他死后,三个儿子为了汗位杀红了眼。长子喇嘛达尔札靠政变上位,结果又被达瓦齐勾结阿睦尔撒纳暗杀。达瓦齐当上大汗后更离谱,成天喝酒打猎,把政务扔给亲信,搞得贵族离心离德。最要命的是,他还纵容阿睦尔撒纳扩张势力——这个野心家后来直接带着两万人投降清朝,把准噶尔内部空虚的老底全抖给了乾隆。



说白了,准噶尔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玩残了。瘟疫死了四成人口,内斗又耗光家底,等到乾隆发兵时,牧民见到清军居然夹道欢迎,连口粮都主动送上。这种“众叛亲离”的局面,简直是把灭族的刀亲手递给乾隆。

二、阿睦尔撒纳的骚操作:把乾隆当工具人用完就反

阿睦尔撒纳堪称“坑队友专业户”。他投降清朝根本不是真心归顺,而是想借清军灭掉达瓦齐,自己当准噶尔大汗。乾隆还真被他忽悠了,又是封双亲王,又是让当副将军,5万大军听他指挥。结果清军前脚刚撤,阿睦尔撒纳后脚就撕了清朝官服,掏出准噶尔旧印自称大汗。



更绝的是,他还策反了喀尔喀蒙古亲王青衮咱卜,搞出“撤驿之变”——清军驿站被烧,粮道被断,连定边将军班第都被围殴致死。这下乾隆彻底炸了:我给你官做、给你兵带,结果你反手捅我一刀?更恶心的是,阿睦尔撒纳眼看打不过,居然逃到哈萨克搬救兵,甚至联系沙俄要搞“国际反清联盟”。

这种反复横跳的作死行为,直接把乾隆的耐心耗光了。史书记载,乾隆接到战报时把奏折摔在地上大骂:“准夷反复无常,非尽行剿灭不可!”



三、沙俄的神助攻:给棺材板钉上最后一颗钉子

如果说内乱让乾隆起了杀心,那沙俄的介入就是灭族的直接导火索。早在1750年,沙俄就偷偷资助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搞政变,想扶植傀儡控制准噶尔。等阿睦尔撒纳反清失败,沙俄又敞开国门收留他,甚至帮忙传话哈萨克一起对抗清朝。

乾隆派人跟沙俄要人,沙俄官员装傻充愣:“什么阿睦尔撒纳?没听说过啊!”直到阿睦尔撒纳得天花暴毙,沙俄才把尸体送回来恶心人。这下乾隆彻底清醒了:留着准噶尔,就是给沙俄留个抓手,今天收留叛徒,明天就能派兵入境。



为了断绝后患,乾隆下了死命令:“凡准噶尔之众,除归降者外,尽行诛戮。”清军见人就杀,连投降的部落都被分散迁移。史载准噶尔盆地“数千里无瓦剌一毡帐”,这个曾经横跨中亚的强悍民族,就这么从地图上被抹掉了。

四、乾隆的逻辑:灭族不是疯子,而是冷血算计

后世总说乾隆残暴,但站在他的立场看,灭族反而是最“划算”的选择。首先,准噶尔地理位置太关键——北接沙俄,西邻哈萨克,掌控着新疆通往中亚的咽喉。留着他们,等于给外敌留了入侵通道。



其次,准噶尔的政治信用早已破产。从噶尔丹到阿睦尔撒纳,七十年里降了反、反了降,连“亲清派”噶勒藏多尔济后来都跟着造反。乾隆在谕旨里写得明白:“此等狡诈之徒,留之徒费粮饷。”

更重要的是,清朝刚经历康雍乾三代血战,再也经不起西北动荡。与其年年派兵镇压,不如一次性物理消灭。按《啸亭杂录》记载,乾隆甚至算过经济账:“灭一族而省百万兵饷,何乐不为?”这种冷酷的实用主义,才是灭族政策的本质。



结语

准噶尔灭族后,乾隆立刻着手经营新疆:设伊犁将军、迁汉民屯田、修驿路建城池。那些幸存者改称“厄鲁特”,再也不敢提“准噶尔”三个字。而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准噶尔盆地,成了清朝版图上最安静的角落。

回头看这场灭族惨剧,本质上是多方博弈的必然结果——准噶尔内耗作死,沙俄暗中拱火,乾隆顺势而为。历史没有如果,但值得深思的是:当一个民族把“反复横跳”当生存策略时,往往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