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在广汉市连山镇稻茬小麦十万亩高产示范片上,稻茬麦免耕条播机在大量秸秆覆盖还田的黏湿土壤上进行作业,实现高质量一播全苗。 资料图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不仅关系到我国粮食稳产保供,也关系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摆在突出位置,首要就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0%,2024年我国小麦产量1.4亿吨,达历史最高位。
在历史高位上,我国小麦如何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4月20日,由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主办,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汉市农业农村局承办的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与服务县域经济研讨会在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举行。会上,来自全国小麦主产区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种粮大户,共同探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的路径。
寻找潜能转化为现实产量的路径,合力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
我国是小麦产能第一大国,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5亿亩,占全球11%,总产量连续10年在1.3亿吨以上,占全球17%。从1949年到2024年,我国小麦亩产增长了8.3倍,带动总产量增长了9.1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研究员告诉记者:“2024年我国小麦亩产为396公斤,这个数字比印度、俄罗斯、美国等种植小麦超1亿亩的国家单产高60%~70%。从这个角度讲,我国也是小麦大面积单产强国。”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小麦单产大面积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我国消费量年增速为1.1%~1.6%,到2030年小麦单产必须提高10%以上;另一方面,小麦连年丰收,但每年进口专用小麦持续增加,高产与优质矛盾突出。同时,气候变化引起生物及非生物逆境频发,水资源约束,投入高企,绿色高产品种缺乏,种业企业全产业链技术创新集成及应用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未来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可能需要克服更多困难,但产能提升潜力仍然巨大。刘录祥分析产能潜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试产量差,2023年全国小麦区试平均亩产为475.1公斤,比当年全国平均亩产390.4公斤,高84.7公斤;二是区域产量差,黄淮海麦区亩产约430公斤,西南麦区亩产约230公斤,相差200公斤;三是类型产量差,冬小麦平均亩产比春小麦高94.6公斤,水浇地小麦比旱地麦高86.8公斤。寻找小麦单产潜能转化为现实产量的方法和途径,急需集聚资源要素合力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南部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王永华教授表示,要通过整合耕地保护、科技研发、政策激励与精细化技术管理,形成“地力支撑单产上限、科技突破单产瓶颈、政策稳定单产预期”的良性机制。
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持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率
在广汉市连山镇稻茬小麦十万亩高产示范片,种粮大户冷辑龙介绍了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近几年应用增产增收效果。稻茬小麦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常年种植面积约700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20%。由于水旱轮作、降雨频繁、水稻秸秆还田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稻茬小麦长期面临“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重大难题,产量较低,效益较差。与此同时,农户为了提高产量,往往加大播量、增加施肥量,又导致成本上升、品质下降、环境风险上升,产量与质量、效益的矛盾突出。针对这一重大生产问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合多家技术研发和推广单位,以播种技术革新为突破口,设计出能在大量秸秆覆盖还田的黏湿土壤上实现高质量一播全苗的免耕带旋播种机,再配套平衡高效施肥技术、弱筋品种,形成了促进稻茬小麦量质效协同提升的“稻茬小麦免耕带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区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汤永禄研究员介绍,稻茬小麦免耕带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自2017年开始大规模示范推广以来,已快速应用于长江流域稻茬麦区,年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调查显示,该技术普遍增产10%~20%,节本增效20%~30%,深受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欢迎。
刘录祥介绍,目前我国不同小麦主产区已集成一批绿色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技术,助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比如适宜北方麦区的全国主推技术有冬小麦贮墒晚播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冬小麦机械化镇压抗逆防灾技术、小麦匀播节水减氮高产高效技术、小麦无人机追肥减量增效技术等;黄淮麦区全国主推技术有黄淮海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高产稳产技术、冬小麦播前播后双镇压精量匀播栽培技术等。下一步,要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持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率。
汤永禄表示,大面积单产提升、提高技术到位率必须充分发挥好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指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率先使用能提高单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来自四川绵阳的种粮大户李萱明告诉记者:“去年我参加培训后了解到稻茬小麦免耕带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回去一口气买了7台配套播种机,给2300多亩地用上这种技术,看今年的苗情长势,每亩增产至少100多斤。”
与会专家建议,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定期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作物耕种收先进技术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和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田、示范户等形式,让农民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因地制宜分县域推技术,带动整建制县大面积单产提升
2024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选择区域代表性强、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小麦主产县,整建制开展单产提升行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国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专家建议,要主动对接整建制推进县,因地制宜分县域推技术。
目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岗位、试验站专家积极下沉到小麦主产区各示范县市技术指导,推动熟化技术落地,单产提升路径呈现“共性技术+区域特色”的多样化特点。在山东,根据土肥情况和机械化水平,制定“1422技术模式”“12345技术模式”“上下联动吨半粮技术模式”“良性耕层构建技术模式”;在河北,四级联动技术集成示范到位,从雨养丰产和节水高产两个层面提供“品种+技术”解决方案,推广“四适播种、精确管理、水肥高效”技术体系;在山西,品种技术标准协同推进,带动洪洞、襄汾、永济和芮城4个整建制单产提升县亩产显著提高。据悉,2024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对接的小麦整建制推进县市单产同比增长为5%,最高17.2%,有效拉动全国小麦单产和总产水平的提升。
刘录祥表示,推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下一步要力争做到四个“更加突出”。一是更加突出“大面积”,2025年体系以100个整建制县市为基本单元持续发力,为小麦稳产增产提供坚实支撑。二是要更加突出“四良”融合,就是要因地制宜全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三是要更加突出关键环节,就是从种到收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四是要更加突出主体带动,就是要组织农技人员包省联片,深入主产区、深入主产县、深入田间地头,技术服务好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更多小农户,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各项措施落地落细。(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