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最大的看点是什么?中国智能驾驶企业的崛起绝对能占一席之地,以往只有主流车企才能拥有占位的一层展馆,已经被中国智能驾驶企业撕开了多道缺口,这背后反映的绝对是中国智能驾驶企业的快速崛起,以及对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家专注于辅助驾驶应用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Nullmax完成了自己在上海车展的首秀
在Nullmax等智能驾驶企业集体参展的同时,整车企业们也在越来越强调自身的辅助驾驶能力。在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主流车企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其全新辅助驾驶技术和解决方案。但事实上,自进入2025年以来,辅助驾驶的平权就在加速。以比亚迪提出“智驾平权”为例,辅助驾驶开始加速下沉并成为标配。
但是与此同时,因为汽车拥有众多细分市场,这就对各大整车企业和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研发、产品和成本控制能力要求。
以比亚迪为例,其天神之眼产品是由A、B、C三组产品构成的产品矩阵,类似的产品矩阵还有特斯拉的AP和FSD。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汽车市场非常庞大,价格区间可以从10万以下到百万以上,不同区间的产品定义和成本控制并不趋同,这就需要不同的辅助驾驶产品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
但是对于整车企业来说,打造辅助驾驶的产品矩阵并不容易,这首先是对研发能力的巨大考验,即使强如比亚迪也会使用供应商提供的辅助驾驶方案,类似的案例还有理想汽车。
而且,即便车企能够自研也需要投入海量资金,但是自身的市场规模又未必可以覆盖成本。以蔚来为例,李斌表示一颗辅助驾驶芯片的研发投入等于新建1000座换电站。但官方数据显示,蔚来2024年总销量只有22.1万辆,有限的销量规模和巨大的研发投入之间出现了巨大鸿沟。这也难怪李斌在2025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期间表示:“我们的芯片和操作系统都欢迎行业使用。”
就像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智能驾驶企业开始走入聚光灯下一样,能够覆盖更多车企和产品,具备更加“普适”能力的供应商方案开始崛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专注于辅助驾驶应用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Nullmax展出了全栈自研的MaxDrive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从SAE L2主动安全功能到采用端到端技术架构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满足不同车型及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自2016年成立以来,Nullmax始终坚持渐进式路线,践行打造全场景无人驾驶应用,加速移动出行智变的品牌使命。为此,Nullmax先后推出和落地了包括行泊一体在内的高中低配置的辅助驾驶方案,为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厂商、Tier1等伙伴提供独特的多样化应用,为汽车产业链注入普适动能。
当然,Nullmax也没有放松对安全的把控。Nullmax创始人、CEO兼CTO徐雷博士就在车展期间表示:“无论车型配置高低,安全必须得是Nullmax的标配,安全是我们绝不能忽视的底线。作为一家AI驱动的辅助驾驶应用企业,我们既要主动安全,又要驾驶体验。”
追求“普适”的产品矩阵
今年在加速内卷的中国汽车产业,如果辅助驾驶产品想做到“普适”,那就必须能够覆盖尽可能多的细分市场,同时保证成本高度可控。
作为Nullmax的全新一代辅助驾驶解决方案,MaxDrive实现了对国内外主流芯片平台及不同类型和数量传感器的灵活适配,这就为整车企业将辅助驾驶适配不同级别的车型提供了可能性。
据悉,全栈MaxDrive产品矩阵共分为四种版本,从入门到高级分别为Basic,Standard,Standard_Hyperlink和Plus方案。
MaxDrive Basic智能前视一体机解决方案已适配德州仪器(TI)AM62A 及爱芯元智 M5X 系列平台,可以满足海内外市场对主动安全功能的多元需求。该方案严格遵循 GSR2.0、ENCAP 2023、CNCAP 2024 五星法规标准,以卓越性能为用户打造安全、舒适、可靠的驾乘体验。
MaxDrive Standard定位L2+级辅助驾驶,已适配TI TDA4系列、瑞萨V4系列、黑芝麻智能A1000及C1236系列等芯片平台,车辆安全完整性达到 ASIL-D 最高等级。该方案提供城市通勤辅助、高速辅助驾驶、记忆泊车及自动泊车等丰富功能并实现多款车型前装量产。
MaxDrive Standard_Hyperlink则是Nullmax顺应电子电气架构跨域融合趋势,自主研发的舱驾一体域控方案。这一方案已适配高通 SA8775 与黑芝麻智能 C1296 平台,支持城市通勤辅助、高速辅助驾驶、记忆泊车等高级辅助驾驶功能。
MaxDrive Plus城区辅助驾驶方案,已成功适配Orin X芯片平台,该方案针对城市、乡村、高速等复合场景开发,采用视觉语言动作多模态大模型(VLA)实现端到端技术架构,无需依赖高精地图与激光雷达,即可在复杂城市路况实现拟人化驾驶体验。目前,这一方案已经同步开展黑芝麻智能 A2000 平台的应用开发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MaxDrive的“普适”能力并不仅仅注重解决方案的覆盖程度,也注重以更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更高的能力。毕竟,在高度内卷的中国汽车产业,出色的解决方案还必须和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力相结合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Nullmax研发团队凭借技术升维,可以在算力更少的情况下实现更多功能,以技术升维实现成本下降。例如,MaxDrive可以使用低至8 TOPS的算力就实现高速NOA和极具性价比的城市通勤辅助驾驶方案。
而在“普适”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之外,Nullmax还有一项各大整车企业急需的能力,那就是——工程交付。
交付与工程能力,重要性不亚于产品
2016年,当马斯克终于拿出用户期盼已久的Model 3以后,外界都将其视为特斯拉逆天改命的终极产品。然而,产能地狱的出现让马斯克第一次认识到工程交付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AP项目的高级计算机视觉工程师,曾在特斯拉工作多年的徐雷对于工程和交付能力自然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徐雷凭借特斯拉的经验,极大地加速了Nullmax的量产进程。他曾经表示,Nullmax未来的发展策略将聚焦三大核心方向:加速前沿技术迭代,推进更大规模量产落地,拥抱全球新市场。
徐雷(右1)
徐雷对工程化和交付能力的重视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徐雷在创办Nullmax后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同。2023年10月,Nullmax获得了7.8亿元融资。
完成这轮融资后,Nullmax的研发和交付进程进一步提速。2024年7月Nullmax正式推出了新一代自动驾驶技术Nullmax Intelligence(简称“NI”)。亿欧汽车获悉,NI最大特点就在于支持纯视觉、真无图、多模态的全场景辅助驾驶应用。
而且,NI还在视觉基础上增加了对声音、文本、手势等信息的输入支持,通过多模态的端到端模型进行任务的推理,并构建了基于类脑神经网络的安全类脑,由系统整体输出可视化结果、场景描述和驾驶行为。
基于NI,Nullmax在本届车展展出了全栈辅助驾驶方案,实现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应用的落地,后续更有望将“用眼观察、用脑思考、与物理世界交互”的AI能力广泛拓展到载人、运货和机器人等领域。
在目前的中国汽车产业环境中,除了完善的产品矩阵和成本控制能力,中国整车企业对供应商的工程能力和交付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内卷下的中国车企已经将产品迭代速度缩短至两年以内,这就要求供应商有能力跟上这样的节奏。
近年来,Nullmax进入量产爆发阶段,已陆续完成了多个客户的量产交付工作,获广泛好评。目前,Nullmax的产品方案已实现了多款芯片的适配和实车部署,支持的芯片数量和品牌数量均为业内前列。24、25年更斩获多个头部主机厂和Tier1的定点项目,开启大规模量产的新篇章。
正是凭借着丰富的量产经验和数据闭环系统,Nullmax交付和工程化能力还在快速提高。目前,Nullmax可以在最短1-2周的时间完成芯片适配验证,并通过数据闭环加速算法迭代。目前,基于不同主流芯片平台的辅助驾驶方案已与众多客户达成合作,包括上汽、奇瑞、江铃、德赛西威、经纬恒润等众多主机厂及生态合作伙伴。
除了国内整车企业,Nullmax还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徐雷看来:“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内部的激烈竞争,而忽视了对外部市场的拓展,那犹如进入了一条死胡同。既然拥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