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恐”“I人”已然成为不少年轻人用以自嘲的标签。对众多“I人”而言,无需频繁穿梭于各类社交场合,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全身心投入做喜爱的事,便是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而这,正是“90后”古籍修复师刘鎏的日常。
在首都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刘鎏的修复台就是她的专属“结界”。这位年轻的“90后”姑娘,日日安静地守在这小小的修复台前,与泛黄的书页进行无声的“对话”。
刘鎏与古籍的缘分,始于一场“阴差阳错”。高中学美术的她本想投身设计领域,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攻读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绘画专业。直至研究生阶段,她偶然了解到书画修复专业,觉得很有意思,便果断报考了这个专业。真正接触了这个专业后,刘鎏的兴趣愈发浓厚,“古籍修复不是坐在桌前的重复性劳动,每一本古籍破损的形态都独一无二,这让我每天的工作充满新鲜感。”刘鎏感叹道。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全网掀起热潮。镜头里,文物修复师们指尖翻动,以匠心对文物进行细致雕琢。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刘鎏,让她更加坚定了在这个行业深耕的决心:“我要在这个行业继续走下去。”
《为你喝彩》节目组找到刘鎏时,她正投入地修复一册乾隆二十四年的《皇朝礼器图》。这部古籍每一开都有7层纸构成,裂痕如星子密布。修复它,需要经历洗、补、压平、包边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与时间的较量,而刘鎏的“武器”是一碗浆糊、一把毛刷。尽管古籍修复工作枯燥乏味,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但在刘鎏眼中,当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其中,修复古籍便成了一场治愈心灵的修行。
刘鎏的办公桌堪称“反差萌”的完美融合:潮流中透着禅意,现代里藏着古朴。桌子上除了堆放着各类古籍和修复材料外,更加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些小巧玲珑、可爱至极的小葫芦,以及创意摆件和从公园一角精心拾捡的花。
而她的家,则是“国潮”与“潮玩”的碰撞场。一整柜的泡泡玛特,经她巧手改造,变成了自己心仪的模样。画画、拼图、集盲盒、玩手办……这个在古籍里与历史对话的女孩,回到家便一头扎进潮玩宇宙中,尽情驰骋。或许对她来说,修复古籍是沉淀,收藏潮玩是释放,两者都是她与世界的相处方式。
在大家的传统认知里,古籍修复师常常被贴上“老派匠人”的标签。但刘鎏和更多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正以实际行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这群年轻人选择用热爱填补空白,在修复台上,他们是与时间赛跑的“医者”;在生活中,他们是玩转次元壁的“斜杠青年”,在多元世界里尽情绽放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