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文物保护领域代表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谈及用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王龙在会上表达了自己的体会:
在于科技助力文物保护方面,我们在交河故城等遗址部署湿度传感器的监测,还有崖体位移的监测,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测,我们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崖体的变化,壁画是不是受到温湿度影响,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些数据的采集和收集,为我们后来的珍贵性保护工程提供了非常基础的数据。针对于可移动文物,我们引入了一些微环境控制技术,比如说恒温恒湿的修复室,还有无氧充氮的修复箱,在我们修复吐鲁番出土的纸质文书、纺织品、皮革品等有机质文物过程当中,我们也能够通过微环境控制,使文物修复更具科学性,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以往我们修复师傅是靠个人经验来判断这个文物修复是不是回潮到位,是不是需要开展下一步的技术手段。现在我们引入这种新的微环境控制技术以后,工作人员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通过指标直观的能看到是否达到了相应的修复技术阶段,就像给文物做体检一样,拿着数据说话,更直观的能够了解文物修复的每一个阶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熊颖琪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