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个武侠小说界,金庸就好似是他笔下的“剑魔”独孤求败一般,那人是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未尝一败,而金庸则是闯荡武侠小说界数十年无人可敌。

但金庸的故事也谈不上是“完美”的,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爱把故事说透,尽管这是为了让故事在最恰当的时机画上句号,却也难免让读者心中抓狂,因为有些角色的故事是明显没说完的。



(杨过、小龙女剧照)

比如《神雕侠侣》中的主角杨过与小龙女,他们的故事就值得续写,甚至从书中的细节来看,他们二人的结局可能还都是悲剧。

一、杨过之死

杨过是怎么死的?金庸并未写明。

在其他武侠小说里,“主角被写死”的桥段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但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毕竟他就写死了郭靖和萧峰,若无意外,杨过极有可能是自行了断的。

当初《神雕侠侣》末尾的那次襄阳大战中,杨过是如同救世主一般登场,他的出现直接改变了战局,他救下郭襄,杀了金轮法王,又以飞石杀蒙哥大汗,此战他该居首功,威望都要赶超郭靖。

可襄阳百姓有多爱他,蒙古人就难免有多恨他。

原著第三十九回中就有提到这么一段设定:“后来忽必烈领军北归,与阿里不哥争位,兄弟各率精兵互斗。最后忽必烈得胜,但蒙古军已然大伤元气,暂无力南攻,襄阳城得保太平。直到一十三年后的宋度宗咸淳九年,蒙古军始再进攻襄阳。

忽必烈亡宋之心未消,作为新一代的大汗,他要做的也绝不仅仅只是攻克襄阳而已,他要服众,就得杀了杨过,因此他必然会让蒙古铁骑在中原地区展开地毯式的搜索,誓要拿下杨过的性命。

所以杨过夫妇遭遇蒙古人的追捕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他们多半难逃一死。



(杨过剧照)

不过更糟糕的情况可能是另一种,即“小龙女被俘”,杨过则无力回天。

之所以说小龙女可能被俘虏,而不是被杀,是因为忽必烈确实早就对小龙女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当初杨过带着小龙女出现在蒙古军营时,那忽必烈就上下打量了小龙女一番。

说是:“忽必烈向小龙女望了两眼,心下暗惊:‘人间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见她与杨过携手并肩,神情亲密,问杨过道:‘这位姑娘是谁?’杨过道:‘这位龙姑娘,是小人的授业师父,现今也是小人的妻子了。’……忽必烈听了杨过的话也不以为异,只听说这少女传过他武艺,不由得多了一层敬意。

此时忽必烈确实是尊敬杨过和小龙女,但后来呢?他们已成杀死蒙哥的罪人,忽必烈当初有多敬佩他们,此时就有多恨。

他想做的,就是拿下小龙女,让杨过痛不欲生。

后来的杨过见无力回天,会怎么做?或许郭襄的选择就是答案。

二、郭襄出家

书中让人意难平的角色不止杨过与小龙女,那身为配角的郭襄也同样让人难以释怀。

其实严格来说,在“十六年后”的剧情部分,郭襄都已经成了女主角一般的存在了。

她痴恋杨过,奈何杨过身边已有小龙女,她也只能目送他们二人走下华山。

但即便在知道杨过有妻子的前提下,郭襄也从未想过放弃杨过,《倚天屠龙记》开篇就提到过,她后来是为了寻找杨过而走遍了五湖四海,只是杨过好似一直在躲着她一般,不愿再见她一面。

即便如此,郭襄也没有放弃,她后来又寻找了杨过二十多年。

是的,根据俞莲舟的说法,郭襄是直至四十岁那年才选择出家,但这也是问题所在。



(黄衫女剧照)

有个词语叫“沉没成本”,一个人为了达成某个目的付出了很多代价的时候,他通常不会选择放弃,就是因为已经有了太高的沉没成本,所以郭襄从十六岁开始寻找杨过,到四十岁时,已足足找了杨过二十四年,她如何会轻易放弃?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杨过已死,她也听到了杨过的死讯。

至于杨过是怎么死的,若无意外,多半是因为无法将小龙女从忽必烈手中救出,继而自行了断。

也就是说小龙女被迫改嫁给忽必烈,而杨过则是寻了心灰意冷短见。

当然,你可能要说了,如果杨过夫妇早就死了,那后来的黄衫女子又是哪来的?

其实这压根不是问题,陆无双和程英也痴恋杨过,她们多半会造访活死人墓,而那黄衫女子身上也有几分程英的影子,登场时都要抚琴吹箫,显然是桃花岛的做派,她若是由程英姐妹抚养长大的,也就说得通了。

而后来黄衫女的经历也恰恰能证明龙杨二人的遭遇确实是如此。

三、黄衫女与明教

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黄衫女的出现是比较突兀的。

这里指的可不仅仅只是黄衫女的登场毫无铺垫,那都无所谓,只要时机恰当,她会出现,那也合情合理。



(黄衫女、史红石剧照)

而她出现的时机却偏偏是不恰当的。

如果说她在丐帮出现的那一次是因为史红石去求她出手,那还说得通。

可后来屠狮大会的那次出手又是为何?

她与明教有什么瓜葛?她凭什么出手救谢逊?从结果来看,此举是帮了张无忌,也可以说是化解了明教与中原各大门派之间的仇怨。

她为何要这么做?

很简单,就因为明教并不仅仅只是正派眼中的邪魔外道,其实他们也是抗原先锋一般的存在。



(张无忌、杨逍剧照)

杨逍就说过:“天下百姓苦难方深,人心思变,正是驱除鞑子、还我河山的良机。昔年阳教主在世,日夜以兴复为念,只是本教向来行事偏激,百年来和中原武林诸派怨仇相缠,难以携手抗敌。天幸张教主主理教务,和各派怨仇渐解,咱们正好同心协力,共抗胡虏。

帮明教,就等于是在抗元,她知道杨过和小龙女的经历之后,怎么能不恨大元朝廷,如此一来,她出手帮明教的动机才变得合理。

或许是因为这段故事过于凄惨,金庸才没将它写出来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